本报记者 马梦阳
冰雪季来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清晨6时的一些街道上已经有人开始工作。他们手拿电锯、铲刀等工具,在冰上“挥舞”,他们就是冰雕师。去年尔滨“出圈”,他们也因此被称为尔滨的“造梦师”。
今年46岁的孙海波在2000年正式成为冰雕师,在这一行业发展已有24年时间。他首先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了他的“冰雪奇缘”:“在大学期间,我学习的是设计专业,我的恩师是第二代冰雪人,业余时间我就跟着他去做冰雕,慢慢地就开始了解这个行业,毕业之后自然而然进入到专业的冰雪公司。”
冰雕的创作过程并不容易。从采冰、设计、选材、雕刻到最后的打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孙海波告诉记者,冰雕师首先需要规划设计立意,比如在既定场景下作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确定方向后就可以画设计稿,设计稿可以是手绘,也可以是电脑做成效果图。像参加冰雕比赛的选手,还可以先做出一个小泥塑带到现场参考。之后就是江边采冰,冰块采完后运到现场,冰建师傅先上场把冰的基座砌好,灯光安装上,雕刻类作品还需要冰建师按照设计原稿,大致把冰的高矮左右砌出来一个雏形。最后,冰雕师再上到冰上,按照图纸进行创作。
“冰雪是短暂的艺术,一旦进入冰雪施工季,冰雕师也好,还是施工团队也好,都是紧抓时间,尽量把施工时间压缩最短,这样留给游客欣赏的时间就会更长。”孙海波进一步说,通常专业冰雕师的工作时间是10—12个小时。自从去年哈尔滨冰雪旅游火出圈之后,孙海波接到的电话明显增多,咨询的商家也变多了,但他表示,冰雪项目还是有一定的门槛和要求,除了技术之外,还受地域温度和资金投入体量的限制。
“20多年前做冰雕跟现在有很大变化。”在哈尔滨土生土长的孙海波回忆起冰雕的发展过程,感慨颇多。他说:“从前冰雕师都是企业和民间自发形成的,有的是文艺部门的美工或从事绘画雕塑的一些老手艺人,冰建师都是市政园林处或各企业经过长期冰雪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职工,也有从事建筑行业的木瓦工等社会力量加入其中,现在整个行业的专业度和审美都在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冰雕制作的材料、设计内容、使用工具都有不同程度地发展。
1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向社会公开发布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7年、2030年,我国冰雪经济总规模将分别达1.2万亿元、1.5万亿元。《意见》提到,依托现有高校设立冰雪运动学院,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冰雪运动、冰雪经济等相关专业,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这些政策将有助于补齐冰雪人才发展短板,壮大冰雪人才队伍。
“能够看到冰雪市场的需求持续扩大,行业也在赛事推动下吸纳了部分美术工作者进入,各大专业院校雕刻专业的学院式人才也有注入。”孙海波认为,冰雕行业仍然期待更多年轻血液,老一辈的冰雕师因为年龄、身体等原因逐渐退出行业,这使得冰雕行业在人才储备上有一定断档。据了解,现在哈尔滨从事冰雕相关工作的大约有2万—3万人,其中包括冰建师、冰雪雕塑师,灯光亮化师,能够熟练掌握核心冰雕技术的专业人才约5000人。
孙海波曾带领公司团队参与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丹麦、韩国等国的冰雕项目,前段时间他还去非洲加纳签了一单室内冰雪项目。据他介绍,中国目前的冰雕工艺以及水准在国际上也备受认可,“国外的艺术家也有艺术精湛的,但是因为冰雕艺术讲究团体合作,这一点中国具有更丰富的经验和实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