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大家理一理逻辑就明白了。
除了那些土地来源比较特殊的楼盘之外。如果正规通过拍卖拍下来的土地,改成商品房去卖,那么地价大约占成本的50%以上,有些甚至会占60%以上。如果再加上政府收的税费15%左右。那么基本上固定成本就占到60-75%之间了。
剩下还有建安成本,这部分是开发商自己可控的。营销成本,也是开发商自己可控的。最后全扣完,剩下的就是利润,这部分也是开发商自己可控的。虽然说建安成本可控,但是建筑标准就在那,其实能省的成本也不多。所以分析了一轮之后,开发商发现,要想增加利润,还是得看最大头的土地成本。但土地成本都拍卖完了,还能变?
道理上不行,但实际上可以。简单的一个逻辑是,我同一块地,盖30层楼,一平米的土地成本是1万,那我使劲盖,盖60层楼,土地成本不就变成5千了吗?当然,从法理上来说,你不能这么干,因为每一块地拍卖的时候都已经规定好了容积率。也就是你一共能盖多少面积的房子,是一开始就说死的。但开发商还是找到了漏洞,赠送面积可没有计入容积率。
比如,你这块地,一共只能盖1万平米的房子,土地成本1亿。拆成100套,一套100平,每一平米的土地成本1万。加上杂七杂八,最终商品房一平米成本2万。我一平米卖2.4万,利润是4000元/平。但,我可以改另一种设计,每一套房报备的时候还是100平。但只要验收完成,我这边送个阳台,那边送个飘窗,把走廊的某个位置砌起一堵墙,瞬间又多送了20平。一顿操作之后,一套房的面积达到了200平。每一平的土地面积只有5000元,加上其他成本,每一平的成本1.5万。我卖2万。这样消费者得到了实惠,每一平少了4000元。开发商的利润反而多了1000元/平。如果嫌一套200平太大,不好卖,也可以设计的时候就设计成一套50平,赠送完一套100平。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各种奇奇怪怪,高得离谱的得房率的来源。
但这种大家一起薅国家羊毛的事情,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也不是,面积大了,套数多了,住的人就多了,人口密度一大,居住体验一定下降。同时,因为设计图纸是需要审核的,所以赠送面积一般都不太敢明目张胆,都是设计得别别扭扭的,所以对于户型,采光,通风等,都会有一些限制,实际体验也会打折。所以得房率当然是要看的,但实际买房子的时候,一定要现场踩盘,看看实际效果再做决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