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下周(12月2日-8日)可能发生两件大事:
1、或将召开今年最后一次研究经济工作的政治局会议,再加上稍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5年经济工作定调,可能会有新提法、新政策“浮出水面”。
2、可能会有一次大力度降准。
政治局会议一般每月一次,但以研究经济工作为主要议题的,每年一般有三次:4月末、7月末、12月初。
今年情况特殊,研究经济工作的会议增加了一次,是9月26日召开的。那几天,正是宏观政策、股市大逆转的关键节点,相信大家还记得。
2022年12月研究经济工作的会议是12月6日召开的;2023年的会议,是12月8日召开的。所以,预判今年的会议大概率在下周召开。
可以对比一下去年12月和今年9月会议通稿里,重要表述的变化情况。这两次会议,跟即将召开的会议分别构成了“同比”和“环比”,所以非常值得比较。
可以看出,去年12月会议的基调仍然是求稳,政策表述比较原则,也比较常规。
后来发生了什么,相信大家都还记得:1月股市大跌,以及后来的紧急救市、证监会换人。
从三个高频词——“安全”、“风险”、“就业”来看,去年12月会议更强调安全、防范风险,而今年9月会议则重视就业,重视解决企业面对的问题,以及股市、楼市出现的问题。
去年的会议上,宏观政策的核心表述是“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翻译成白话是“既要又要”。
今年9月会议的表述是“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只有逆周期,没有提及跨周期,翻译成白话是:轰油门,进攻!
所谓逆周期,就是在当前经济低迷期多发货币、多发国债地方债,加大调控力度,把经济托起来。所谓“跨周期”,就是在出台政策的时候瞻前顾后,总要想一想:这样放水、发债,将来会不会通胀?
现在显然没有通胀的可能,而是通缩。CPI的增幅在0%附近运行一两年了。结束通缩预期,变得非常重要。
在货币和财政两大政策中,9月26日会议更强调财政政策的发力,同时提出“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情况是典型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翻译成白话就是:
房地产跌太多了,无论是企业和居民家庭,净资产都显著缩水;分母小了,分子没有变化,所以债务率都显著上升,现金流变差,暴雷风险加大。
在这样时候,大家急于还贷款、降负债。全社会都出现了“捂紧钱包”的效应,经济的车轮就逐步慢了下来。
在这种时候要启动经济,只能是增加政府赤字、增发国债地方债,让国有资本逆势投资,去冲锋陷阵。再辅以各种利好,激发企业、家庭扩张、消费的愿望,从而启动经济。
最近出台的12万亿化债方案,就是财政政策发力的标志。估计明年的赤字率、发债额,都会显著增加。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的手笔也在变大。过去4个月,一共净买入了9000亿的国债,实施了1.3万亿的买断式逆回购,合计投放了2.2万亿的基础货币。
其中仅在刚刚过去的11月,就净买入了2000亿的国债、实施了8000亿的买断式逆回购,通过这两个渠道,单月净投放基础货币1万亿。
央行此前还透露,将在12月31日再次降准,幅度在0.25到0.5个百分点。最快可能在下周落地。
对于最新一次政治局会议的提法,要高度关注。比如在分析当前和明年经济形势的时候,有什么最新变化。毕竟,特朗普重新上台了,外部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
其次是关于宏观政策力度的表述,估计不会提“跨周期”;还要看关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最新表述。今年9月会议跟去年12月会议,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此外就是看对房地产、资本市场、企业、就业、对外开放,以及安全、风险的表述。
估计12月这次政治局会议,不太可能继续提及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而可能放在一周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里提及。
周五股市反弹,就是憧憬这次会议和降准。上证指数日K线中的长上影线提醒我们,期望值不能太高。
特朗普还没有就职,他对中国的关税等政策尚不明朗。我之前分析过,中国新一轮增量政策出台,大概率在明年3月两会之后。
9月末以来,刚刚出台了一波增量政策,马上再加码可能性不大。
之前透露、官宣过的政策,进一步落地是可能的。比如降准,比如平准基金,比如给六大行注资而发行特别国债等。
关于平准基金,央行的表述是“应对股票市场异常波动等政策工具”,它可能是平准基金,也可能是其他形式的工具。但估计这个利好要留一下,等特朗普极限施压、导致3000点保卫战再次发生的时候。
关于特朗普扬言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坊间存在多种理解,也在影响着资本市场走向。
目前有三种理解:
1、特朗普改弦更张了,只对中国商品在现有基础上加征10%的关税,而不是60%。所以,这是利好。
2、特朗普是在谈及芬太尼问题的时候,愤愤不平地扬言加征10%关税的,加上他之前说的60%,一共加征到70%。所以,是重大利空。
3、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是19.3%,特朗普说的10%是“19.3+10%”,但这只是迈向60%关税的第一步。所以不能理解为利好,也不能理解为70%。
在进一步研究了有关资料后,我比较认同第三种说法。
美国总统虽然在关税问题上权力较大,但也要依法办事。他的所谓60%关税,是援引多个法律条款一步一步加出来的,而不是像喝酒时猜拳一样,想喊多少就多少。
特朗普说加征10%的关税,是对华贸易战的第一步,是在19.3%的税率上,加到29.3%。不意味着他将把关税搞到70%。
为什么先加10%?因为在他的权限范围内最容易做到,他可以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即毒品问题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来加税。如果走301调查等方式来加关税,程序相对复杂,没有大半年时间搞不定。
当然,特朗普的说法也是一会儿一变,而且是一种谈判策略。他如果真的一下子把中国商品关税加到60%,把加拿大、墨西哥加到25%,把其他国家加到10%,2年后的中期选举共和党必将惨败,因为支持他的中下层白人将无法生活。
在特朗普正式出牌之前,我们大概率只会落实此前公布的增量政策,而不太可能集中宣布新的增量政策。
特朗普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要贯穿明年全年,直到双方达成新的贸易协定。
上一轮从贸易战开打,到最终签署协定,耗时是19个月。这一轮估计达成协议会快一些,但估计也要10到12个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