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吴焕先、徐海东、程子华率红25军2980人从鄂豫皖根据地何家冲出发,行程万里,途中经历独树镇、庾家河、葛牌镇、袁家沟口、四坡村等战斗,于1935年9月中旬抵达延安永坪镇,与刘志丹率领的红军主力顺利会师。红25军到达永坪时全军3400多人,此外还在陕南留下几百人,这几百人经过几个月发展,扩充至2000多人。为什么红25军这支孤军成为长征中最早抵达陕北的红军,总人数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不少,不光如此,红25军到达陕北时候的装备和战斗力都很不错,人均战斗力超过后续到达陕北的三支主力红军!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 中央红军主力牵制了重兵集团!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从驻地出发进行战略转移,此时中央红军主力已经开始长征一个多月,此时蒋军重兵集团围绕中央红军展开行动,此外还有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和川陕的红四方面军都牵制住了重兵集团。红25军刚开始转移时候也不过3000人,虽然仍有数倍于己的兵力围堵,但3000多人目标小,行动方便,更容易转移。大家可以看看下面地图,这是我根据红25军第一阶段行军图画出来的简略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红25军向西转移至陕南的过程中中没有走平原,而是走的山区或者山区附近,这样遇到重兵围堵时候可以随时进入山区打游击,这点保证了红25军在转移途中可以避免与敌军主力决战,减少人员损失。这一阶段仅发生过一次大型战斗——独树镇战斗,这场战斗速战速决,迅速摆脱了数倍敌军的围堵,这场战斗损失百人,两百多人受伤。此后红25军行军战斗的区域都是陕南秦岭山区和陇东、陕北的山区,更容易转移。
第二个原因: 红25军长征途中建立了鄂豫陕根据地!
虽然红25军长征历经10个月,实际上红25军有7个多月的时间留在了陕南建立鄂豫陕根据地。第一阶段(1934年11月16日至12月8日,由鄂豫皖根据地何家冲出发西进至陕南)和第三阶段(1935年7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由长安县(今西安长安区)沣峪口出发西进陇东,继而北上至陕北永坪镇)两个阶段用时不到三个月,中间的7个多月时间在陕南建立了鄂豫陕根据地,主要为下面这个区域:
红25军在建立鄂豫陕根据地期间粉碎了数次围剿, 3月10日,红25军击溃陕西警备第二旅5个营,缴获枪支500多支;4月9日,红25军击溃陕西警备第三旅; 6月奔袭了围剿部队的一个大型补给站,这场战斗缴获大量物质装备;7月2日,红25军以仅伤亡百人的代价全歼陕西警备第一旅,毙伤300多人,俘旅长以下1400多人,单这一场战斗就缴获长短枪千余。仅上述几次较大的战斗就歼敌数千人,缴获枪支数千支。
有了根据地的依托,红25军在半年时间内发展壮大,攻下陕南数座县城,至1935年7月16日(从长安沣峪口出发向西转移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再次转移时,红25军主力人数差不多是最初刚入陕时候(2500人)的两倍之多,红25军主力4000多人继续沿着秦岭山脉向西转移,还留下数百人继续在当地坚持,这部分红军后续不到半年时间又发展至两千余人。
红25军正是因为长征途中在陕南商洛山区建立了鄂豫陕根据地,红25军才能在发展壮大,战斗力越打越强,装备越打越好。而三大主力红军面临着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并且所到区域人烟稀少,没办法建立根据地,虽然途中也曾扩红,但没能建立一块根据地,所以越打越少。
第三个原因:红25军领导层决策正确,指挥得当。
红25军在长征中能顺利转移,还能建立根据地,队伍还能发展壮大,离不开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人正确的决策,在战斗中指挥得当。首先,1934年11月,在面临数十倍的敌军围剿的态势下,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人果断决定避开锋芒,向西转移,所选的转移路线也非常合理,基本上都是沿着山区行军,进入伏牛山区后综合考虑面临的困境(人烟稀少,又有重兵追来)后,又果断放弃在伏牛山区继续向西朝着陕南山区转移,避免与敌军重兵的正面交锋,途中遇到战斗也是迅速结束战斗,快速脱身,不与敌纠缠。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吴焕先、徐海东等人也亲临第一线参加战斗,吴焕先、徐海东等人就曾在战斗中受伤,吴焕先在战斗中牺牲。
进入陕南山区后,又做出了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决定,这为红25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在陕南山区转战7个多月。1935年7月15日收到交通员送来的几个月前的文件,红一方面军准备到达川陕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然后北上的消息,当天晚上就开会决定红25军向西转移,进入陇东,迎接中央红军北上,第二天,红25军主力就出发转移。
当时的红25军与中央红军已经失去联系多月,根本不知道中央红军的情况,依然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做决定也很果断,做了决定后第二天就行动。到达陇东后依然无法与中央红军取得联系,又不能在此地停留过长时间,于是又果断决定先行北上与西北红军会师,进一步巩固陕甘根据地。不得不说,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人在长征途中的决策非常果断合理,做了决定后坚决执行,正是因为这样高效正确的决策,红25军才能壮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