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气温骤降。未央区草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张荣、孟建丽带上病案和巡诊箱,匆忙赶往吕小寨社区居民王要武家中,为老人查血脂,指导用药、开展康复锻炼。
“阿姨,最近咋样啊?有没有按时吃药?腿还疼得厉害不?”70岁的王要武阿姨双下肢有静脉血栓,10月份摔了一跤又导致左侧股骨颈骨折,出院后想在家里继续康复治疗,家人就申请了“家庭病床”。家庭医生团队每周上门一到两次,稳定老人病情,预防血栓脱落。经过治疗,王要武阿姨恢复良好,生活可以部分自理。
病床搬进家里
让老人在家“住院”
像王要武阿姨家中这样的“病床”,西安市累计建了15468张。
2021年,西安在全省率先试点“家庭病床”。今年起,这项服务在西安市全面开展。
简单来说,“家庭病床”就是让行动不便的人不出门享受“住院”治疗,包括长年不能间断治疗的慢性重症患者,因疾病需要长期卧床或身体衰弱、生活不能自理,且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符合住院条件的患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
张荣告诉“前方+”记者,“家庭病床每一建床周期一般不超过60天,60天后会对病情进行再次评估,看是否需要延长服务,每一自然年度累计不超过180天。”
根据《西安市家庭病床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在家庭病床服务中,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在采取严格安全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可以开展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试针剂除外)、换药、褥疮及外伤护理、PICC置管护理、导尿、吸氧、康复指导、护理指导。还可以提供血常规、血脂、心电图等常规检验检查和中医药服务。
从试点开始,西安就明确,在待遇保障政策方面,家庭病床医保患者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可以报销,城镇职工医保报销95%,城乡居民医保报销80%。
今年起,西安全面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工作,实施服务范围和医疗机构两个扩容,全市所有区县级医院、中医院和40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2024年为患者建床11369张。
家庭医生如何
从“被动上门”到“主动入户”
“建床”只是第一个步骤。从大医院走进小家庭,家庭病床要求当下的医疗服务进行体系再造、流程再造、服务再造。
病床好建,医生难请,是家庭病床扩建的堵点之一。
“今年我们建床232张,增长明显。中心招聘和引进了多名医护人员,目前共有7个家庭医生团队,总数近50人。”未央区辛家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史小春说,“队伍虽然壮大了,但人手还是紧张。”
穿街巷、进小区、爬楼梯或坐电梯……与传统的门诊模式相比,上门出诊需要医护人员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每个团队全年平均服务50个家庭病床患者。离得近的我们骑‘小电驴’,远的路上就费些时间,有门诊排班的话,基本上一天只能去两家。”史小春说。
缺乏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成为家庭病床在基层扩建的瓶颈。
一项针对养老服务保障的专题调研显示,西安市医养结合人才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据测算,全市养老护理人员2025年和2035年托底保障需求量分别为2.56万人和3.89万人。目前,全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加上院校涉老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数量不足,缺口较大。
“医养结合机构的人才流动性比较大,招人难、留人也难。”市人大代表、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院长冯居秦表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和医养结合机构的从业人员来说,职业的规划、晋升的梯度、晋升的渠道不是很清晰,待遇和社会认可度较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数量也不足以支撑目前医养结合的实际需求。
让医护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愿意干, 才能以实打实的效果服务更多建床对象,让养老和医疗不再是“两张皮”。
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已经在实践中摸索着办法。“为了激励医护人员上门服务,我们将家庭病床服务纳入了全年绩效考核,通过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体系提升积极性。”史小春说。
“医养结合”
是一道养老必答题
家里这张小小的“病床”,背后却牵系着养老这个大话题。
《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到21676万人,老年抚养比为22.5%,这就意味着每4.4名劳动年龄人口就要负担1名老年人。此外,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标志着中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作为拥有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西安市的老龄化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截至2023年底,西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40万,占总人口近五分之一,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攀升至25%以上。
趋势上,西安老龄化进程即将转入“快车道”;结构上,高龄老人占比持续上升;特征上,慢性病共病、失能老人数量将明显增加。“如何养老”已经成为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
老年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健康。“医养结合”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答题。
由于文化、经济等因素,“9073”仍是目前我国养老的基本格局,即90%的老人会选择在家中安度晚年,7%左右的老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老人入住机构养老。因此,满足老年人的居家医养需求就变得尤为迫切。
设立家庭病床就是瞄准老年人的“刚需”, 根据患者的需求量身定制服务包,让老人在家看病,在熟悉的环境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健康管理与关怀。
如何让家庭病床
真正发挥作用
医养结合最终要走向家庭,才能更好守护“夕阳红”。
“前方+”记者走访发现,家庭病床的推广,难点涉及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医保报销是否通畅、医疗质量能否保障等方方面面。只有统筹兼顾各方利益诉求,从制度上明确责权利,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补漏纠偏,才能让家庭病床放得广、安得稳、起效果。
围绕家庭病床存在的政策宣传、医保报销、人才建设,以及医疗床位、养老床位之间的转换等困境,西安一直在不断探索破题的思路。
今年1月,西安召开家庭病床服务启动动员暨培训工作会,全面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探索将家庭病床与医养结合、老龄健康服务、医疗卫生等工作统一规划推进。
9月,西安市印发《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拓宽家庭医生来源渠道,引导二、三级医院的全科医生加入基层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完善签约服务费政策和筹资机制,落实签约居民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逐步形成家庭医生首诊、转诊和下转接诊的服务模式。
10月,《西安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明确做好失能、高龄、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老年心理关爱项目点覆盖所有区县(开发区)。
他山之石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
比如无锡市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超基数劳务提成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允许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绩效工资总额外的奖励,家庭医生基础性签约服务费的70%必须奖励给签约团队,以激发家庭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比如上海市静安区正在推广家庭照护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五床联动”模式,服务转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五床”之间相互可接续,形成了老年人有序分级诊疗、康复和养老的医养康护闭环。
如此看来,从多建床、招人才、重激励、广宣传,再到优服务、安得稳、能联动,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可不是简单的两三步。从一张“病床”发力,探索和实践更多元、更贴心的养老模式,最终形成养老服务体系的大循环,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我们以独特的视角注视城和人的点滴变化,解读政务信息、紧贴民生关切,分享想法和见解,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美好图景,期待与您共享、共情、共鸣。
来源:西安报业·“前方+”工作室出品丨主笔:张端 朱雪娇丨 图:记者 雷伟东丨编辑:程渭 宽宽 丨校对:张立 丨审核: 韩东辰丨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