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的孩子,他的所有脾性都奠定了他的未来。父母从小引导,放手培养和锻炼孩子,孩子就能发展出面对生活的挑战的能力,不会在任何的困难或关系中吃亏。

——萨姐

作者:暖心

知乎上有妈妈求助:把孩子教得很乖,他却总是吃亏,怎么办?

她说:女儿平时很听话,但是性格却有点怯懦。

被抢了玩具,只会在一旁委屈;

被人骂了不敢怼回去,被人欺负了也只敢哭哭啼啼;

胆小、懦弱,平时在我们面前爱发脾气,一到外面就变得特别内向……

其实,孩子小时候的性格特征,就是他未来的一面镜子。

就如心理学家加藤谛三说:

人类在幼年一旦选定了某种模式,即使成年了也不会改变。

我们养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未来有出息,不让他吃亏。

然而,孩子从小的性格特征就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齿轮”。

尤其孩子从小就有这几种特征,父母需要警惕,长大后往往容易吃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性格暴躁的孩子,缺乏尊重感的孩子

网上有很多父母都在“控诉”孩子性格不好:

一言不合就摔东西,脾气大的时候还会大吼大叫;
喜欢使小性子,只要不合他心意,就喜欢赌气,不说话也不理人;
脾气像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炸,无论怎么哄都不会好;

这样的孩子,其实就是属于“易怒型人格”:

只要自己不高兴了,就对他人夹杂着攻击性和敌意。

有研究显示,当孩子变成“易怒型人格”,他的缺点就会无限放大:

性格很强势:责任心弱,包容度差;
随时都可以发脾气,情绪无法控制:常因小事与人发生激烈冲突;
总想着用吼、打骂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没有共情能力;
总喜欢当领导,认为所有人都该听自己的,让人感觉缺乏尊重感。

邻居有一个儿子,脾气特别火爆。

别人说一句话,他可以怼十句回去。

有时候和别人商量事情时,只要不采纳他的建议,他就会发脾气,觉得别人不尊重他。

导致他的人缘越来越差,读到高中和大学,就基本上没有朋友,有时候他想找别人帮忙,别人都会找借口推拖。

脾气暴躁的孩子,他不会懂得什么是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因为无法控制情绪而得罪人,因此走向社会很容易吃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性格乖巧、懂事,缺乏主见的孩子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就应该是乖巧懂事、温顺、听话,似乎这样才能认为教育是成功的。

可是,后来会有父母不断地问:

为什么我的孩子小时候乖巧、懂事,长大了却要事事让人操心?

因为我们在不断强调要孩子听话懂事的时候,一直在压抑孩子的需求。

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

将2-5岁的孩子分为两组。

一组的孩子反抗性比较强,爱顶嘴;

另一组的孩子乖顺懂事,反抗性较弱。

结果发现:

反抗性较强的孩子80%都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而乖顺懂事的孩子,只有24%的人长大后能够独立行事,判断能力也比较弱,经常需要依赖别人。

由此可见:

当我们都希望孩子听话、懂事、乖巧的时候,就是在拒绝孩子表达自我,在培养无法独立和没有主见的孩子。

心理学家武志红却一针见血指出:

懂事,表面上是为家长带来‘省事’的好处,可骨子里家长就是出于恐惧想要操控孩子。

“懂事”,很多时候就是讨好大人的一种方式,一旦孩子的这种人格养成,他的内心是痛苦的。

比如:

长期压抑自己,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对抗等心理问题;害怕做错事,性格唯唯诺诺,缺乏主见;

一味的妥协和顺从,常常忽视自己的感受……

所有的懂事和乖巧,最终都会变成压抑和委屈,无人知晓,却伴随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玻璃心、心理脆弱的孩子

前两天,收到一位妈妈的私信,她说:

孩子特别敏感,不能接受任何一点批评,只要别人说一点他的不好,他就会哭。

有时候,一件事做不好的时候,他就会说“我好笨”。

平时摔一跤、磕磕碰碰的就会哇哇大哭;

稍微说他一两句,他就眼泪汪汪,继而发脾气……

其实,这样的孩子就是心理学上说的“玻璃心”,内心特别脆弱,一点小事都能激起他们的负能量。

如果一个孩子动不动就哭,一点痛就哼哼唧唧,一点小事就抑郁、不开心,就要警惕他的“玻璃心人格”,以后很容易成为高敏感孩子。

然后性格会变成:

无法承受挫折,一点小事就容易逃避;
负面情绪很严重,一点小挫折就自我否定 ;
容易多想,有点患得患失,对别人评价用词、表达、肢体语言非常敏感,总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或者针对自己。

一位网友说:

回想起来,我是一个特别敏感的人。

小时候,我特别“小气”,一点磕磕碰碰我就会哭半天,父母为了保护我,从来不让我受一点委屈,从小到大父母都没怎么批评过我。

这就造成了我的玻璃心。

长大后,别人说我两句,我内心就会觉得别人不喜欢我,所以不敢在别人面前大声说话,害怕别人不喜欢。

被过分“娇养”的孩子,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过度依赖、无法独立的孩子

有妈妈抱怨说:

孩子太懒了,做什么事都要喊“妈”;

一点困难,没有父母在身边就解决不了;

上了大学,衣服还要拿回家洗……

现在的孩子,似乎都变得特别“无能”,什么事都想要依赖着父母去解决。

实际上,孩子的依赖心理,都是父母溺爱的结果。

小时候,父母事无巨细地替孩子做好一切,好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

可是,孩子一旦有了靠山,他就会失去“翅膀”,从而变成“依赖型人格”:

没有独立思想,做什么事都爱寻求别人的帮助;
心理脆弱,很小的事情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委屈与无助;
没有主见,对一件事很难做出决定,习惯听从别人的意见;
感觉自己非常软弱,觉得自己很无能。

看过一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从2岁开始就被父母安排参加各种早教课程,包括音乐、绘画、数学等。

他的父母从不让他自己选择,只是告诉他哪些是对他好的,哪些是应该做的。

慢慢地,这个孩子习惯了听从父母的安排。

他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总是依赖父母的意见和决定。一遇到事情,他总是会不知所措。

后来工作了,多次因为能力不足而错失晋升的机会。

宫崎骏曾说:

“不要过分依赖一个人,因为那会成为一种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的精神支柱。

过度地保护,其实就是对孩子潜力的囚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真正厉害的孩子,

这些特征都很明显

孩子的未来,在孩童时期都是有迹可循的。

我们要杜绝孩子未来吃亏,就要从小为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有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那些长大后能够变得有出息的孩子身上,通常有这4种共同的特征。

1、拥有稳定的情绪能力

孙瑞雪老师曾说:

“出生后的第一个6年里,发展情绪比发展认知更重要。”

孩子3岁前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他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会在意他人的看法。

但到了6岁前,我们就要教会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因为此时恰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年龄段,他们开始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我们要教他学会正确表达情绪。

其中包括:

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以及表达什么样的情绪,才是符合人们的预期,这就是情绪表达规则。

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哭闹、不在外人面前发脾气,让情绪关起门来消化。

好情绪才能开启孩子的好人生。

2、性格独立

华人科学家刘翀的背后,有一位智慧的母亲。

当小刘翀有问题跑去问妈妈时,妈妈的回答永远是:不知道,你自己去想办法。

他让妈妈检查作业,妈妈也只是应付性看了几眼,不解答也不检查,逼得他自己负责。

经历了妈妈的各种“偷懒”后,他才明白,自己的事情只能自己独立解决。

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些事情,化主动为被动,让孩子勤快一点,孩子也会在每一次的自我体验中变得懂事、优秀。

比如:

让孩子学会做饭;

在孩子面前装弱,生病了让孩子照顾你;

把孩子的事还给他,他才知道独立和自立,懂得责任和担当。

孩子的路要自己走,才能越走越宽。

3、强大的内心

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形容:

当我们脆弱时,就像是生鸡蛋。

如果摔到地上,蛋壳就破了,蛋黄和蛋白四处飞溅。但如果我们的内心富有弹性,足够强大,就会像是煮到全熟的鸡蛋。

即使掉在地上受到震荡,也不会完全破裂,不会把周围搞得一塌糊涂。

每个孩子,可以做父母怀里的贴心小棉袄,也要有像全熟的鸡蛋那样,能有一颗不那么易碎的心。

所以一定要具备这几种能力:

1、人从逆境、矛盾、失败甚至是积极事件中恢复常态的能力。

让他去经历一点生活的苦难,提高他的承受能力,就能让他有毅力去承受逆境中的压迫感。

2、坚韧不拔的能力

就要求孩子一定要坚持做一件事情,不要因为难受、痛苦,就容易放弃。

3、始终坚持做自己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主感: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意愿和做出选择的能力。

孩子一旦有了这个能力,他就会变得有主见、有思维的人。

让孩子实现自主感,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可以自己做决定,二是我可以为自己负责。

比如:

有一天你和孩子出去游玩,你说去骑行,孩子却想去爬山。这种对某件事的选择倾向,就是孩子自主性的体现。

你要让孩子有自主的机会,他才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感。

允许孩子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事;

允许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事。

给孩子的成长赋予权力,孩子就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以塑造孩子积极主动、自信笃定、有责任感的好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

有人说过:孩子未来会不会吃亏,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来。

是啊!

童年时期的孩子,他的所有脾性都奠定了他的未来。

如果孩子的脾性温和、情商高,那他将会收获更多的纯真友谊。

父母从小学会慢慢放手,孩子就会比你想象中更独立。

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他会用同等的爱和智慧去发展自己的价值。

多为孩子提供“力量”的训练,他就不会被困难打倒。

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要想培养出潜力无限的孩子,就从小为孩子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