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园,是苏州人的特长。

从前是古典园林,现在是产业园区,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

2023年底,苏州工业园区传出一个消息:

在不久前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2023年度考核成绩单中,苏州工业园区又一次蝉联了综合排名第一。

连续八年,笑傲中国开发区江湖,拿下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八连冠”。

而且,在单项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进出口总额还拿下了全国第一,实际使用外资全国前三。

八年时间,风云变幻,尤其是今年在前十名位次发生重大变化的基础上,苏州工业园区达成这个“八连冠”更显珍贵。

能在变化中突出重围,实现不变的登顶,这片占地仅278平方公里的改革开放试验场,又一次为中国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榜样?

01.

谋攻:敢创新者胜

八年,历史长河的一瞬。

比起这一份荣耀,苏州工业园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似乎是一份更为珍贵的东西——

一种具备跨越发展意义、得以传世的“新”。

能突出重围,持之以恒搞创新、以变应变是它最好的“攻势”。

这本就是一个从创新路子里诞生的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模式下诞生的高起点,是每每说起园区必然会想起的光辉过往。

从首创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办学试点,到首个国家级股权投资基金等,引领开发区多领域的功能创新……如今,“园区经验”早成为苏州改革开放的“三大法宝”之一。

怎样看苏州工业园区今天的科创能力,“科创板上市企业”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2019年的夏天,从园区走出的华兴源创以84天的超快IPO速度,成为中国“科创板第一股”。
这一年,全国首批25只科创板股票在上交所上市交易,4家集中敲锣的江苏企业中,园区就占了一半。

到了现在,园区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66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20家,占了整个苏州的三分之一。园区科创板企业总市值已近2000亿元,平均值超110亿元,与深圳科创板上市企业平均市值相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工业园区的科创板上市成绩为什么能这么秀?

只说园区的金融赋能有多强,就已经能领略一二。

先说一个冷知识:光在2022年,苏州就有约四分之三的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获得园区股权投资机构的支持。

金融赋能不仅覆盖面广,还常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比如,去年5月,园区一家从事设计、制造高质量的化学环保装备的高科技企业需要一笔授信。查询到企业的“创新积分”超过80分,科创能力较强,有关银行随即向企业推荐了金融产品“创新积分贷”,迅速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

而这样一款政策性量化金融产品“创新积分贷”,正是园区管委会相关局办和工商银行支行、相关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联合设立。

从企业需求端探寻亲商服务之道,让企业的创新硬实力转化为“融资硬通货”,这样一来,也便于更精准、更早期地服务于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让“好苗子”脱颖而出。

这样的做法,的确很“园区”。

金融赋能产业,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新从未停止。

近年来,园区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值得一说的,还有入选了江苏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的“上市苗圃工程”,这也是园区近年来的一张金融助企王牌。

这个工程,至今动态筛选出近500家发展势头强劲、科创属性突出、上市意愿强烈的后备企业,截至2023年12月14日,上市苗圃工程已累计培育31家上市公司。

至此,创新未停。苗圃之后,园区又推出了2.0版本,持续完善从“苗圃工程”到“育林行动”再到“参天计划”的企业上市全周期服务体系。

新的助企工程之后,又是新的服务体系。园区用一个又一个跨越了时间的案例告诉世人:创新之事,永无止境。

“八连冠”的强劲攻势不是因为某一次惊为天人的创新,而是因为始终能够做到以变应变、以新应变

在这里,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园区飞速发展,每一天、每一个月、每一年都将涌出万千变化的需求。持续不断的为企服务创新,为的也正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始终紧密呼应这些需求,在变化中寻求更好突破。

02.

智守:善守者成

攻,是流动向上的迅猛交锋;

守,则是坚韧不落后的沉稳扎根。

有攻必得有守,守得住主线才能行而致远。

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示馆里,许多客人都看到过两张图:

一张是1994年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时设计师手绘的金鸡湖远景图,一张是现在园区的实景图。两者相似度,高达90%以上。

其实提及苏州工业园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守精神早就深入人心。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跨国合作的典范,苏州工业园区以“产城人一体”造城,由此带来的“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几乎成为全国开发区学习的范本。

在这一份坚守规划的大背景之下,园区“八连冠”的八年变得不再特别。它镶嵌在一幅更大的坚守图中,更像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故事。

但对于切实以这里为起点开始创业、飞腾的创业者们,这多年的“守”有一番别样的滋味。

2007年,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第一批引进的科技领军人才,江必旺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了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微球材料制造技术。

十余年的坚守,让这家企业从初创奔向了世界领先。2021年,纳微科技在科创板上市,作为国内首家纳米微球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成长为目前世界上少数几家可以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

而在江必旺看来,这十余年,也是园区对于纳米产业发展的坚守。他曾说:

“纳米产业应用空间巨大,但出成果也更慢,园区愿意用十年培育一个‘慢’产业,前瞻性的眼光不仅成就了纳微科技从空白走向世界领先的技术攻关梦,也成就了园区纳米产业的集聚发展。”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最初江必旺刚来园区的时候,在他眼前的生物纳米科技园还只有两幢楼,耸立在一片城乡接合部的茭白地。

见此情景,他却选择了留下,其中一个原因是:

早在引进江必旺的前一年,园区就率先在全国把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作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也落子园区。

他知道,这还是起步阶段,但只要能守得住,这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会是巨大的。

如今我们看到,这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真的变得更有声有色起来。

作为园区发展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的主阵地,纳微科技所在的苏州纳米城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综合社区,入驻企业超500家,聚焦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纳米新材料等重点发展方向,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出成果慢,需要用更坚守的姿态去维护发展的“慢”产业又何止这一个?

和纳米技术应用同期开始重点规划、引导和培育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相通的故事,一份“坚守”贯穿始终。

比如生物医药领域,自2006年起,园区就将其作为新兴产业来培育。此后的近二十年间,园区全力构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生态系统的主线从未动摇。

到今天,园区已经形成以新药研发和产业化为主,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及新型疗法加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产业竞争力全国第一、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二,连续多年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苏州人擅绣,园区把这一份刺绣的功夫也用在了产业培育上,用耐心、韧性、定力把产业推向极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永远是那个最后的裁判。

同样的时间,守得住的人自然也将走得更远。

03.

博弈:合理留白

有攻、有守,距离掌握战斗游戏的节奏却还还少了一样东西,不起眼却关键。

攻守的博弈之间,有一种通常用于走位,期间双方可以斟酌下一次进攻的缓冲地带——

弹性留白。

弹性留白,是紧锣密鼓之中的一种斟酌,一种暂缓,制衡住了节奏中“攻”与“守”,最终,为的是“筹谋下一次”。

其实在园区,这样的“弹性留白”我们能找到很直观的参照物:

早在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时,就创新出台了白地、灰地弹性土地制度,为未来发展留下弹性延展空间。

白地”,是短期内不明确用途的地块,例如在不同性质用地过渡区的土地,保留一定的发展可能性。

“灰地”,是已经确定土地性质、但尚不具备开发建设条件的地块,可临时改做其他用途,从而实施弹性控制。

后来,苏州工业园区还针对生物医药、纳米科技等技术变革快、投入周期长的产业推出“10+N”的土地弹性出让模式,续期“N”作为一种激励性政策,既降低创新企业的用地投入成本,也便于政府的后续监管。

其实,自1994年设立以来,经历近三十年的快速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已经进入发展成熟期,园区内的土地已基本开发完成。

随着土地开发强度逼近“资源底线”,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成为一种新的缓冲刚需。

在这一方面,园区同样走在了行业的前列,缔造了不少更新传奇。

新虹产业园是其中一个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项目,原来是台资企业虹光精密工业(苏州)名下的资产,土地利用率40%,容积率仅为0.48,载体大部分闲置。

在确定了“旧厂房改造与闲置地块新建”改造方案之后,仅仅用了1年时间,总投资约1.8亿元,就把原来的闲置低效土地打造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率提升了200%,后续还吸引来了其他资本跟进投资6亿元。

项目还实现了医疗器械及智能制造的产业集聚,促成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创新研究院等的落户,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将超10亿元,把亩均税收由原来的15万元拔高到100万元以上,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个产业用地更新“亿元产业园”。

而这样的案例,在苏州工业园区还能找到很多。

我们查看了一下官方数据,截至2023年上半年,苏州工业园区共推动182个项目开展更新,面积1.65万亩,带动投资超550亿元,积累了产业用地更新的“园区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就在园区实现八连冠的同一天,园区召开党工委(扩大)会议,重点是研究部署2024年目标任务,再一次动员和强调:

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奋力推动园区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什么模样?当我展开想象,最先浮现在脑海的却是一段回忆。

想起当初苏州作家何建明创作其报告文学《万鸟归巢》的时候,探访了园区一家企业,在书里记下了一个细节——

那家企业创始人在厂房房顶上做了个花园凉台,很是生机盎然,还有一个精致的玻璃房,里面的设施应有尽有。创始人当时还介绍说,在那里可以放松神经,愉悦心情,处理起复杂问题来,也会变得自然得多。

他将其归结为这是园区人的一种生活情调:会生活的人才能干好工作,干好工作主要还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家企业,就是今天备受关注的华兴源创。

你看,不光是园区,就连园区的企业,也一样明白在“攻与守”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在砥砺创新、步履不停中找到一个“气口”,准备下一次的精彩出发。

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苏州工业园区,才是苏州这块神奇土地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文中配图来源:苏州发布、苏州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