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的一天清晨,广东番禺的一座小岛上空突然出现了国民党的轰炸机,朝着岛上的一栋二层小楼接连丢下了好几枚炸弹。
一连串的爆炸之后,小楼被夷为平地,四周一片火海。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爆炸,小岛上的居民吓得四处躲藏,可不远处有几个人却静静地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其中有一位小男孩抬头问道身边的男人:“爸爸,我们住的地方被炸毁了!”
多年之后,这位小男孩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叶剑英元帅救了我们全家!”
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为何国民党的飞机仍旧如此肆无忌惮?
蒋介石这次轰炸的目标是谁?叶剑英元帅的那个“救命电话“又是怎么回事?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但同时备受毛主席和周总理称赞的“和平将军”——张治中。
“三到延安的好朋友““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蒋介石秘书的周宏涛在晚年时说过:“蒋介石在逃至台湾之后,最恨两个人,一个是美国的马歇尔,一个是张治中。”
熟知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张治中在国民党位居上将,被誉为蒋介石麾下的“八大金刚“之一,颇受认可和重用。
可为什么老蒋却对他恨之入骨呢?
这一切都要从“重庆谈判“开始说起。
出生贫寒的张治中自辛亥革命起就参加了起义,后来因机缘巧合进入了黄埔军校就读,还和当时同在黄埔的周恩来总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二人阵营不同,但都有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希望国家独立,和平统一。
张治中此人忠诚正直,对于蒋介石,更是尽力辅佐。
但面对蒋介石的反共政策,张治中表示强烈的反对。为了避免发生同胞自相残杀的事件,他甚至主动向蒋介石辞去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长的职位。
对于中国共产党,张治中也保持着欣赏的态度。
多年来,张治中先后率领军队与军阀、日本人作战,却从未参与对我党的围剿,一直主张与共产党合作,是我党的好朋友,素有“和平将军”的美誉。
重庆谈判,力保主席安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新政权的问题成了摆在中国大地的一大难题,国共双方再次就未来的问题进行和谈。
蒋介石深知我党对张治中的态度,便派遣他从中斡旋。
对于蒋介石发起的“重庆谈判”,明眼人都知道——和谈是假,挑起内战是真。所以毛主席的这次重庆之行必定危险重重。
临行前,我党的部分领导人表示了强烈的担忧,毛主席甚至已经做好了“坐班房”的准备。
作为国民党的代表,为了表示诚意,张治中亲自来到了延安,邀请毛主席,并向周恩来总理承诺:“我能将毛主席带走,就能毫发无伤地将他安全送回来。此次谈判,主要还是为了达成国共的继续合作,完成孙中山先生的愿望。”
张治中的这番话,无疑给我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可惜天不随人愿。
8月28日,毛主席、周总理一行人刚刚顺利抵达重庆,老蒋就开始不安好心。
当天,蒋介石邀请毛主席居住在自己的住所林园官邸,他预谋着如果谈判失败,就将毛主席软禁起来,延安那边群龙无首,正好可以一举攻破。
可张治中很快就发现林园内到处都是国民党特务,他立刻就明白了蒋介石的意图,直接替毛主席拒绝了这一提议,然后向老蒋表示人既然是自己接过来的,那自己就会负责到底。
于是他也不管老蒋作何想法,带上全家老小住到外面去,将自己的住宅腾出来给毛主席一行人办公、会客、休息,并派国民党宪兵司令张镇的部队负责警卫。
他特意向警卫们强调:“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保护毛先生的安全,一旦出现任何闪失,军法处置。”
即使这样,他仍然感到不安,派自己的内弟洪世碌团长率领警卫团组织了一支敢死队部署于左右,以防国民党特务有不轨行为。
另外,他还从洪世碌的警卫团挑选一个班的卧底,身穿便装,伪装成服务员、厨师等身份,时刻围绕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身边。
他向这群亲信嘱咐道:“一旦有任何威胁毛先生安全的人出现,不需请示,可当场击毙。”
可见,张治中对毛主席的安全是十分重视。就这样,老蒋的一步“好棋”被张治中破坏了。
随着谈判的深入,蒋介石的态度越来越恶劣,眼看谈判僵持不下,国民党内部很快出现了“暗杀毛主席”的声音。
为了避免意外发生,周总理找到张治中,希望让毛主席先行返回延安。
当他们向蒋介石提出这个决定的时候,老蒋却不予理会,完全没有放人的打算,反而还加强了机场的看守。
见此情景,张治中彻底明白了蒋介石不安好心,心里肯定在打什么歪主意,有点懊悔自己答应老蒋的请求,把人从延安接过来。如果毛主席没有安全回去,那就是自己的罪过了。
思前想后,张治中怒气冲冲地跑到蒋介石的办公室和他吵了起来。
蒋介石勃然大怒,提醒张治中注意自己的身份。
“你到底是哪头的?协议还没签订就让他走,你急什么?”
向来耿直的张治中立即反驳道:“毛先生已经来了一个多月了,国共双方在很多方面也已经达成了共识,再说周公还在,毛先生先回去又有什么关系?难道你还有什么别的想法?”
最后,迫于各方压力,蒋介石只能被迫放人。
但临行前,张治中却突然赶到机场,执意亲自伴飞,直到毛主席安全降落延安。
据张治中的女儿张素初回忆,父亲得知了一份机密文件——国民党特务计划在毛主席回程经过西安时,对他下手。
正是因为有了张治中的陪同刺杀计划未能执行,毛主席这才化险为夷。
上“万言书“,反对内战
此后,生性多疑的蒋介石表示出了对张治中的极度不满,便剥夺了他的兵权,将他调到新疆省任主席。
但不论身处何地,张治中都是爱好和平,极力反对自相残杀的。
他一到任就立即释放了被盛世才关押在监狱里的131名共产党员,其中包括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并派人把他们护送回延安。
而此时,蒋介石正在重庆准备召开军事会议,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张治中在新疆写下万言书反对重起内战,通过郭寄峤带给蒋介石。
著名作家李敖曾评价蒋介石,称他是“将人才当奴才用”。
在蒋介石面前肯说话和敢说话的人很少,张治中算是其中之一。
在1941年3月2日,“皖南事变”爆发后,张治中已经上过一次“万言书”,他向蒋介石痛陈对共产党问题处理的失策。
可惜,蒋介石两次都没有接受张治中的建议。
不久后,国民党便在各大战场上节节败退。
以身涉险,力促和谈
1949年初,蒋介石黯然下野,李宗仁上位。
为了避免继续内战,双方决定再次和谈。
深思熟虑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均决定,请张治中先生全权负责此事。
在出发去北平和谈前,张治中到溪口见蒋介石,当面劝老蒋出国,彻底交出权力未果。
在北平谈判期间,他更是感到蒋介石留在国内是对和平的最大障碍,又一次上万言书痛陈利害。
张治中后来回忆道自己当时写下最后一封万言书的心情:“不知道蒋介石看后反应如何,事实已经说明他是不会接受的。”
从4月2日到4月7日,国共双方连续谈判了6天时间,可是在很多方面却始终僵持不下。
虽然在谈判桌上气氛紧张,可是在私下,毛主席和周总理对张治中却是非常热情。
4月8日,毛主席特意邀请张治中到自己的住所共进了晚餐,两人一见面,毛主席就紧紧地握着张治中的手说道:“张将军,当年我到重庆时,多谢你热情款待,你当时用上好的酒席招待我,可我却只能用小米招待你,请多见谅!”
张治中则非常真诚地表示:“只要能和平,就算吃糠咽菜又何妨?”
我党为了表达谈判的诚意,在很多问题上都作出了让步,这也让张治中感激不已。
4月15日,周总理把《国内和平协定》的最终文件交到了张治中手里,对他说:“这个协定不再变了,蒋介石同意就签字。若20日之前仍未签字,解放军的百万部队将横渡长江。”
果然,南京政府拒不执行该协定,导致和谈破裂。蒋介石大骂:“文白(张治中字)无能,丧权辱国,立即召回!”
眼看蒋介石贼心不死,截止到4月20日,他仍未签字。为了将国民党反扑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我军的百万雄师立即横渡长江,不到3天时间,南京宣布解放。
在这种情形下,张治中等人陷入尴尬境地。
21日深夜,张治中接到南京方面李宗仁的电报,要求他将代表团起飞回南京的时间确定一下。
代表团其他成员均已对蒋介石彻底失望,也深知此次回南京必定会被“秋后算账”,因此都表示愿意留在北平。
但张治中却说:“代表团是南京政府派来和谈的,和谈虽已破裂,理应回去复命。我岂能不知回去的风险,大家愿意留在这里我不反对,可我是首席代表,不能不回去复命。”
周恩来总理得知了张治中的决定后,立即与李立三、林伯渠驱车直奔六国饭店。
周总理开门见山地说:“无论去哪,国民党特务都是不会放过你们的。此前,西安事变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了,今天绝不能再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了!”
张治中对此也是十分苦闷:“我是一个国民党党员,现在如果站到共产党一边,人家会不会说我是‘投机’呢?这一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很久,没有想出一个答案。”
见张治中犹豫不决,周总理急了:“我看,你这个人还是封建,你为什么只对某些人存有幻想,而不为中国革命、中国人民着想呢?”说完就告辞了。
但同时,周总理紧急向南京地下党发出一则绝密命令......
4月23日,南京政府要派一架飞机来接代表团回去。周总理借口飞机跑道没有修好,让它过两天再来。
4月25日,周总理又来到张治中的住处,这一次,他神情愉悦:“文白兄,我们一起去接一位客人吧!”
张治中问:“什么客人,我认识吗?”
周总理笑了笑,卖了个关子:“你当然认识,而且是你最熟悉的人。”
二人来到机场,等待着周总理所说的“客人”。令张治中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飞机上走下来的竟是他的夫人和孩子,以及弟弟张文心的家属。
此情此景,令张治中感动不已。
原来,当张治中的弟弟张文心在淮海前线起义后,南京的地下党沈世猷就一直跟张家两位夫人保持联系。
南京解放时,沈世猷又接到命令将两位夫人转移到上海。
4月25日,张治中的一位老部下,时任上海机场基地指挥官、也是我党地下党的邓世章夫妇把两位夫人和孩子送上了飞机。
看到张治中跟家人团聚,周总理诚恳地说:“现在文白先生的家人安全了,我们也放心了。至于您是走是留,我们不会强求的。您如果选择离开,我马上给你们全家安排飞机……”
“不要说了,恩来先生,我决定留下来了!”
慎重考虑后,张治中同意了我党的邀请,留在延安。
虽然决定留下来,但是张治中的内心却非常煎熬,他觉得作为军人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为了帮助张治中摆脱心理包袱,毛主席、朱老总以及周总理经常去看望他,这让张治中内心倍感温暖。
新中国成立和平使命仍未结束
新中国成立之后,张治中把自己的精力全都投入到了国家的建设之中。
在国名、国旗等重要问题决策上,都提出了影响甚大的建议。
同时,在新疆问题上,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毛主席地请求,利用过去的关系,斡旋新疆和平起义。
新疆和平解放后,张治中又亲自飞赴新疆,协助彭德怀工作,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和平将军”的角色。
可是,在他心里,始终有一个心结——那就是台湾尚未解放。
为了实现两岸统一,张治中多年来一直想方设法地跟国民党旧友联系,试图唤醒他们的良知。
然而蒋介石政府在大陆溃败后,窜逃到台湾岛上继续负隅顽抗。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也曾经多次写信给蒋介石,希望他能放弃无谓对抗,促进国家和平与统一。
起初蒋介石颇具野心,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张治中的建议。
1950年,海峡两岸关系十分紧张,对祖国的发展极为不利。
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为了切身利益,蒋介石再次提出了和谈的请求,并派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前往大陆谈判。
面对蒋介石的“诚心实意”,中国共产党也决定选择一位德高望重之人,与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
于是周总理找到了张治中。
一直以来,他都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对台湾的部分学者、专家以及政府人员进行劝导。
虽然留在了大陆,但张治中在国民党内部依旧具有极高的声望,又有着丰富的两岸和平交流的经验,自然成为了和谈的不二人选。
周总理开门见山地同他讲了此番到访的来意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危险:“此次会晤十分危险,我们也不知道,国民党是否真的有意和谈,所以希望文白兄好好考虑一下,再决定是否要去。”
令众人意外的是,张治中慷慨激昂地回复道:“哪怕有一点希望,我都要去争取,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祖国统一了。”
就这样,带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希望与信任,张治中携全家踏上了前往广东的旅途,与国民党展开秘密会见。
为了避开国民党特务的追踪,张治中特意提前向外界公开了自己协同全家要到广州接女儿回国的消息。
在我党的暗中保护下,张治中一行人顺利地乘船抵达了广东番禺附近的一座小岛上。
按照此前与国民党方面的约定,他们一直在岛上耐心地等待着蒋经国。
在张治中看来,蒋介石派儿子蒋经国前来谈判,代表着国民党的极大诚意。
可事实并非如此,一场阴谋正在悄悄降临。
张治中在约定的那座小岛上等候多时,一直没有等到人。
这天夜里,张治中正为即将到来的谈判辗转难眠,突然家中的电话响了起来。
按照从前的惯例,夜班急电,多半是不好的消息。
张治中接起电话后,只听电话那头传来叶剑英元帅急切的声音:你的位置已经暴露了,国民党的轰炸机马上就要到了,快撤!
一脸震惊的张治中连忙叫醒家人和工作人员,收拾行李和文件撤出了住所。
没过多久,果然被情报言中,国民党的轰炸机飞到了住处上空,接连扔下炸弹。
住处瞬间被大火吞噬,四周沦为一片废墟。
若不是叶剑英元帅及时通知,张治中一家就冤死了。
望着不远处的残破景象,张治中久久未能从震惊中缓过来。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蒋介石的狠辣。
所谓的和谈,只是蒋介石的阴谋,他从未想过让蒋经国赴约。
原来,心胸狭隘的蒋介石对张治中以往的“临阵倒戈”一直怀恨在心,正好乘机欲除之而后快。
尽管此前张治中已经成为了我党的伙伴,但对于蒋介石,他依旧存有感恩之情。
可此次蒋介石的阴险行为,全然不顾两个人多年的感情,也让张治中对他彻底失望。
两岸对话的牵线人
不过即使遭受了这样的事情,张治中始终都没有忘记祖国和平统一的信念,不断地呼吁台湾各方能够放下执念,使祖国早日统一。
不久后,他再次以个人名义给蒋介石写信,劝其放弃反共立场。
遗憾的是,此后“朝鲜战争”爆发,形势发生变化,争取蒋介石的计划只能暂停了下来。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张治中第一时间选派老部属张樨琴专门负责两岸高层意见沟通。
1954年到1958年四年里,张治中不断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规劝国民党方面及海外侨胞放弃“反攻大陆”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殷切希望在台在海外的老友、部属、学生“主动地尽自己一切可能靠拢祖国和人民”,表示和平解放台湾是有可能的,期待国共第三次合作。
人寿几何,经得起几回沧桑巨变?鸟倦尚且知返,人情谁不思乡?
在此期间,蒋介石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先后委派宋宜山和曹聚仁回祖国大陆试探情况,并得到中央领导接见,在会谈中张治中经常在场,向他们介绍大陆的实际情况,进行疏通解释。
这些会谈虽然大都没有结果,但对于促成蒋介石积极抵制美国企图分化中国的图谋大有裨益,尤其在1958年金门危机中,海峡两岸实际上结成一种统一战线,共同对抗美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从1949年到1965年,张治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对台广播,给台湾故旧去信,分析国际形势,介绍祖国建设,详陈利害得失,希望台湾回归祖国。
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即便是在弥留之际,他依然不忘向身边人叮嘱:“一定要把对台工作继续做下去,台湾一定要解放……”
正如张治中所期望的那样,他的后代,仍然为了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着自己的贡献。
张治中的女儿张素我,在德国留学期间曾经与蒋经国为同窗。借助这一身份,她多次向台湾的同学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
面对自己的亲戚与朋友,她抓住一切机会宣传赞扬新中国:“台湾一定要解放,至于怎么解放,何时解放,且待将来的事实来证明吧。”
纵观张治中先生这一生,不管是什么时候,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民族气节及爱国主义。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忘初心。
虽然张老先生生前未能看到祖国统一,但我们坚信:台湾回归之期,指日可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