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着意于视觉智慧的开拓,也敏锐洞察当代人的生存价值。如果从这些水墨人物的背后抽象出某种共性,那就是画面潜藏着象征,既暗示某种生存状况或社会现象,也投射出他的个人情绪。
实际上,华三是在画一种现代文人画,悠闲的韵致总能感受到一股儒雅的文人情怀。画面人物被置于当下语境,以一种受过传统水墨训练的眼光观察、表现、反思当代人的生存心态。
——潘力
观赏黄华三的作品,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其相当扎实的学院艺术功底。从1980年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到1990年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他在这所富有深厚教学传统和学术优势的艺术殿堂里求知和钻研,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在学习期间,他主修水墨人物画,曾先后得到卢沉、姚有多、姚治华、李少文、蒋采萍等当代艺术名家的指点。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艺术焕发新生机的时代。指点过黄华三的这批教师当时都正值个人艺术的鼎盛时期,富有相当深厚的教学经验。同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教学上注重传统、写生、创造三位一体的方式,以及师生之间密切切磋技艺的良好教学氛围,使黄华三深入步进水墨人物画艺术的殿堂。
所以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在人物造型上拥有十分敏锐的感觉,也有独特的观察与表现的角度,还有扎实的功底。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他画了大量的素描、白描与水墨人物写生。
正是在无数次对人物形象的悉心观察和体会的基础上,他的人物造型呈现出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面貌。他既能准确地刻画人物的动态特征,又能高度提炼人物的个性神采;既能取大势作整体造型,又能细微地刻画画面细节。在他的笔下,人物形象总是有着来自现实生活的生动感,造型不落俗套。
虽然从中可以看到他对传统的学习和对古代经典名作的研究,但是他已经从传统中逐步脱身出来,更多凭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了自己别具个性的造型面貌。
——范迪安
华三先生是诗人。但他不是壮怀激烈、豪迈雄放,手持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的一类,他的浪漫是闲雅飘逸的,是婉约的。
他婉约得很彻底,从他“绣阁系列”里那柔情深种的玲珑帘幕中,从那“暗香浮动”月色黄昏的悠悠箫声里,从柔曼桌角的清花瓷瓶中那袅袅的一枝梅,从“秀阁风帘动”里那如悄然嫣然一探头的芭蕉叶,从竹椅里、船篷上或含笑凝眸、或浅吟低唱、或晓妆云鬓的那些体态婀娜、气质娇柔如弱柳扶风的修长女子们……那里我们都能感到画家华三笔下的浓浓古意与款款诗意。
这种遥接古代“绮罗人物”的画风诗意让人特别想起婉丽绮糜的“花间词”派。
是的,来自蜀国的华三君对于故乡的巴山蜀水、竹椅、竹帘、莲蓬、渔舟以及湿漉漉雾蒙蒙的旖旎风情都有着铭心刻骨的记忆与回忆,于是天然地和一千多年前生长在他故乡泥土里的五代西蜀之“花间词”派相亲相契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五代蜀人赵崇祚编篡的《华间集》十八家中即有十四家是蜀人或者是寄寓蜀地之人。千百年来,作为开启了曲子词艳科一派的花间词以“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则有绮宴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欧阳炯《花间集》序)备受人们喜爱,也备遭人们微词甚至谴责。
华三先生却大大方方,泰然自若地尽情点染着女子们的淡淡腮红、额角的点点石绿,正是花间派词人之冠温庭筠诗句所现:“蕊黄无限当山额,宿状隐笑砂窗隔”、“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栊。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锁窗中。”也是后蜀词人欧阳炯所说“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花之引。”可见华三先生的无畏与真诚。
是啊,鲜花美人谁不爱?那流淌心间的点点心悸那牵动魂魄的脉脉深情,不正是谁都有过的心跳吗?天道谁无情怀,风来浪也白头!于是才有《栩庄漫记》里所言:“《花间集》在词中的地位,正如同《国风》在诗里的地位。”
——王文娟
作品欣赏
(来源:百家号@水墨清园)
画家简介
黄华三,1966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21年12月22日,获得北京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