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去电影院的人越来越少了。

上周末我去看电影,在市中心的热闹商业区。影厅刚刚花了大价钱翻新过,换了更好的屏幕和音响,价格却和之前差不多,完全是加量不加价。

结果买单的人并不多。

以前周末想在这里看电影,都得提前一天买票,不然几乎只能坐在犄角旮旯。

结果现在临时买票,还有很多位置可选择。

现场感觉更明显,人流量少了,很多厅没有坐满,完全不复以前门庭若市的模样。

我去查了下最近几年内地的电影票房数据,也发现大趋势是在逐渐走低的。

2016年:491亿

2017年:559亿

2018年:607亿
2019年:641亿
2020年:203亿
2021年:470亿
2022年:299亿
2023年:549亿
2024年至今:400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前,大家看到中国电影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市场一片大好,电影院在增加,观影人次在增加,票房记录不段刷出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这样的灿烂没能一直持续。

前几年,市场把票房低迷归咎为疫情的影响,觉得疫情过后,行业会迎来报复性消费。

结果市场有反弹,但不多。

看目前走势,除非黑马横空出世,否则今年内地总票房很难超过450亿,勉强超越201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什么概念呢?

今年国内短剧的收入可能都比这个高——根据预测,2024年微短剧行业收入预计将达到504.4亿元,有望首次超越内地电影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说那些短剧有什么艺术价值呢?

其实没有太多,但它们就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赢得了观众,占领了市场。

反观电影,正在失去它的拥趸。

如果要问电影行业为啥走进困境,十个人有九个会给出那些相似的理由。

——质量下降,烂片当道。

“这么多正在热映,竟然挑不出一部能看的。”

“哪来这么多烂片?都不值得我花钱跑去电影院‘坐牢’两小时、吐槽五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费降级,票价太高。

“以前二十来块就能看场电影,现在动不动就四五十块,我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公司降本增效,我也降本增效。与其花钱看烂片,不如花钱吃点好的。”

——审了又查,创作不友好。

“这也不能,那也不能,还指望有好电影?傻子才去看那些阉割版。”

“放开审查啥事都解决了,保管一飞冲天。”

。。。

听起来各有道理,但细究起来都不够严谨。

就拿审查来说。

很多人觉得国内创作者带着镣铐跳舞,发挥不出自己的才华,好电影才出不来。

那么,放开审查,电影行业就有救了?

不如看看国外吧。

国外很多地方早就用分级制度替代审查制度,但他们的电影一骑绝尘、一飞冲天了吗?

显然并没有。

外国票房也一样在走下坡路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内地和北美因为是大票仓,波动格外明显,其它国家/地区的基数相对小,所以没那么醒目,但整体看来,都不甚乐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审核制度不能直接和好电影形成因果关系,反而成了不少从业者的遮羞布。

所以,真是被经济影响了?

先看一组数据。2023年,国内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177.96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348.98%,也就是三倍有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上半年演出市场(包括演唱会、音乐节、音乐剧等等)票房收入190.16亿元,同比增长13.24%,依旧是欣欣向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环境虽然低迷,但演出市场依旧火爆。

这也符合经济学的规律。

根据“迪士尼效应”以及“口红效应”,经济越不景气,失业人数越多,迪士尼客人越多,口红等小额奢侈品的销量也会上升。而在经济回升时,人们忙于工作,没有精力考虑这些。

换言之,经济越是低迷,人们越愿意为娱乐产业付费。所谓“经济越差,裙子越短”

人们或许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取悦和麻痹自己,从现实的苦闷中短暂逃离。

因此——

193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全美1.5万家电影院创造了7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每个家庭每年平均看150场到250场电影。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美国本土票房不降反升,总收入达到93.3亿美元。

现在情况也差不多。

消费消极固然存在,但看大家为演唱会、为音乐节、为短剧这些娱乐活动花的钱,倒是没怎么少,只不过电影没沾到这份红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回到开头的问题,是电影不好看吗?

先声明,电影好不好看,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毕竟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感觉市场现状是,类似《战狼2》和《你好李焕英》这种狂揽票房的现象级大片似乎确实不多,但评价不错的片子也不少。

就说最近这一年。跨年档有《年会不能停》,为一生操劳的牛马们贡献了很多热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节档有韩寒的《飞驰人生2》,发挥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暑期档,沈马组合的《抓娃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真人真事改编的《出走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上映的《好东西》,票房一般,但豆瓣开分很亮眼,网上讨论也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吧,内地电影真的没那么一无是处。

如果觉得国内观众的评分不足以作为参考,那么也可以看看经过国外电影市场考验的“佳片”,在内地市场的表现如何。

《头脑特工队2》,全球票房收入16.98亿美元,今年的票房榜首(截止现在),但在内地只卖了3.44亿元,也就是一点零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的票房冠军《芭比》,全球票房收入14.47亿美元。在内地的票房只有2.5亿元,不如《灌篮高手》大电影的一半。

还有《奥本海默》,经典大片配置,IMDb评分8.3,全球票房收入9.76亿美元,内地票房刚刚4.5亿元,排在年度30名开外。

以前引入国外电影是为了救内地电影的市,但看大家用钱投票的结果就知道,国外电影在内地不吃香了,排行榜前列都没它们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肯定有人会怪电影被删减过。

就像《奥本海默》,有几分钟裸露的镜头“被”穿上小黑裙,或被裁剪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就被扣上了影响艺术表达,进而影响内容呈现、影响票房走势的“重罪”。

但如果大家都是为了这几分钟镜头去看电影,那也只能说明电影本身并不值得。

更何况,一刀未剪的引进片也有:前阵子的《异形:夺命舰》和正在上演的《角斗士2》。

结果呢?一样票房不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者的7.86亿,算是近期表现比较好的作品了,但远比不上以前的大片水准。

这背后的原因往小了说是水土不服,往大了说也是文化差异的具象呈现。

毕竟一个没出过国、听不懂外语、也不认识外国明星的普通观众,肯定更愿意看贾玲减肥,而不是看一堆脸都认不清的外国人叽里呱啦。

而这么多清晰的对比也足以说明,好电影和好票房不能直接画等号。

否则哪来“叫好不叫座”的说法呢。

但不能否认,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确实越来越少了。这种“值得”评价的不仅是电影本身的质量,更是电影院带来的体验感。

恐怕这才是电影票房日渐低迷的原因——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件事,不流行了。

现在流行的是什么呢?

是狂洒狗血的逆袭复仇爽文,

是一集八个反转的高燃短剧,

是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五分钟看完一部名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密密麻麻的信息流像流弹,直接击中观众的脑子,让他们能够脱离思考获得快乐。

这种感觉让人上头。

造成的连锁反应是,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看完长一些的内容了,无论是文章还是视频。

平时十分钟以上的视频都要暂停好几次,更被提线下两小时打底的电影。

很多人只在乎开头和结尾,至于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都可以忽略不计。最好是有人把内容梗概整理好,让他们囫囵吞枣,一口咽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他们在乎的,不是自己看了什么,懂了什么,而是获得了怎样的谈资。

其实这也不能怪观众。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了,快到大家跑着才能跟上。为了效率,人们无所不用其极。

新时代改造了我们的大脑,让它适应多线程工作,适应一心多用。人人恨不得有三头六臂,能同时处理八个项目,搞定十个甲方。

于是,专注一件事变得奢侈。

常常电视里放着二倍速剧集,手机里还要刷些短视频助兴。好像不这样做,就浪费了精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来越多人抱怨,自己注意力特别难集中。

明明坐在电影院里,却静不下心,时不时就要刷刷手机,看看有没有新鲜的热点。

有时稍微一走神,就错过了关键内容,更觉得电影看着没意思,还不如等流媒体上线。

与此同时,伴随着家庭影音技术的发展,大家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家看电影的体验,和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体验,越来越接近了。

我们有越来越大的屏幕,越来越好的音响,越来越还原的色彩效果。

这让原本在电影大屏上才能呈现的画面,同样也能精准地呈现在家用电视屏幕上。

甚至,我们还能有更自由的观影体验。

可以躺在家里的大沙发上,在手边放上喜欢的饮料和零食;可以随时暂停,随时返回观看细节,更可以随时走神、聊天。

这比电影院更契合观众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如今去电影院,除了让我们更早看到电影,几乎没有别的优势。

但很多人并不在乎这个。既然如此,去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似乎也是意料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起我读书的时候,最流行的娱乐方式是去KTV唱歌。经常下课后,三四个人开个小包,就能体会一种简单的快乐。

后来去KTV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开始去约电影,再后来就是密室、桌游、剧本杀。

总会有新的娱乐方式出现,去取代旧的。

所以电影票房越来越低,不一定是电影做错了什么,更可能是行业的自然衰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算什么新鲜事。

二十年前,中国电影市场就陷入过低迷期。

从2005年到2009年,内地银幕增长率只有13%,看似稳健,实则止步不前。

直到2010年初,《阿凡达》一经上映,立刻在全国范围里掀起了观影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是一部惊艳的作品。

这种惊艳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3D与特效技术的运用,所带来的梦幻体验。

在它之前,国内高票房电影偏重写实,多是《十月围城》、《非诚勿扰》、《集结号》这类现实或历史题材的作品,少有奇幻色彩。

好莱坞强大的特效技术,和别开生面的3D观影体验,给市场带来了非常直白的冲击。

行业因此迎来快速增长。2010年,影院数增加19%,银幕数增长32.46%;2011年更是涨到了48.4%,其中一半来自3D电影银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续好几年,国内票房前三必有好莱坞特效大片的身影,国内电影市场也一同得到了滋养。

如今的一切,不过是历史的重现。

因为行业发展又进入了瓶颈期。3D特效技术无法持续为观众带来新鲜感,很多大片为了噱头而强行3D、或针对国内市场搞3D特供,反正让观众体验更加糟糕,从而产生抵触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3D大片逐渐退出舞台,更注重剧情的2D电影重回大众视野,再度成为主流。

然而新鲜感却没有回来。

失去新技术的冲击,行业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新一轮的衰退,体现在票房上就是低迷。

以前看过一个童话,讲有人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直接连接人的大脑,把自己的想象具化成一部电影,现场放映给观众看。

未来除非有这种超强力的技术升级,否则电影只会逐渐回归为小众文化的范畴。

那我们能看到的好电影,恐怕就更少了。

搞了个知识星球,名字叫【雷叔讲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资炒股的思考。

还会有房产投资、旅游攻略、一些不太方便发的文章,或者怎么做自媒体等等。

现在发了一些专栏文章,都是公众号不会发的,现在进去都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过来玩。

群里现在已经有650个小伙伴了,大家没事可以当成个论坛扯扯淡也不错。

我们已经拉了很多微信群了,欢迎加入来扯淡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