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秦岭,

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雪后的蜀道之陈仓道

图源:视觉中国

秦岭是划分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同时也是长江、黄河之分水岭,对我国地理、气候、生物分布的格局影响重大,也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南北地域文化。

「READING」

云为什么会横秦岭

冬日来临,秦岭北麓的关中地区天寒地冻,朔风凛冽,人们生起火炉,窝在热炕上期待早日熬过严冬;而在秦岭南麓,与关中地区仅一山之隔的汉中盆地,却依然青山绿水,春意融融,人们忙着播种和捕鱼。寒流常常可以把霜冻带到南岭以南,却无法踏足远离北回归线近一千公里的四川盆地。这些现象都是由秦岭山脉的阻隔导致的。

其原因有三:

一是秦岭的位置特殊,正好处于东亚季风的必经之路上。夏季,高大的秦岭可以拦截来自南方富含水汽的夏季风;冬季,山体可以有效地阻挡北方冷空气的南下。

二是海拔高。大气中约85%的水汽都集中在海拔3000米以下,秦岭的普遍海拔高度介于2000—3000米之间,这便迫使水汽爬坡上升,遇冷空气凝结,在秦岭南侧化作满天云雨,形成了“云横秦岭”的景观。

三是特殊的地形,秦岭北坡较陡,南坡较缓,主脊偏北。当冷空气入侵秦岭山区,其北麓高耸陡峭的崖壁紧邻渭河河谷,对冷空气的入侵起到阻滞作用。即使冷空气翻越秦岭,南麓的下坡风下沉增温,抑制了冷空气入侵河谷,进而阻挡冷空气翻越秦岭山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岭青华山日出云海

图源:视觉中国

因此,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的秦岭雄踞我国中部,挡住了南方暖湿气流的北上,也阻断了北方干冷气流的南下,使得秦岭山地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北坡属于干燥寒冷的暖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广泛分布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坡为温暖潮湿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分布着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秦岭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气候分界线:1月0℃平均等温线和多年800毫米平均等降水量线。

在这两个重要气候指标影响下,秦岭一线进一步扩展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水田与旱地的界线、冬季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界线等。例如,秦岭南麓下的汉中盆地,便是有名的“西北小江南”,盛产水稻、柑橘等农作物,而北麓则主产小麦、苹果、梨等作物。古人赞秦岭,称唯此有“马头观桃花,马尾扫风雪”之景致。

秦岭无处不在

如果你在长江口随意抓一把沙子,里面多半会含有大量来自秦岭的砂砾。它们可能形成于20亿年前、10亿年前、2亿年前……同样,在黄河三角洲,在关中平原,在四川盆地,在华北平原,在江汉平原……无论是深埋地下的历史尘埃,还是河流冲积形成的新鲜泥土,都会有大量来自秦岭山脉的营养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白山是秦岭主峰,也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

图源:视觉中国

秦岭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是它们奔流入海的重要补给站。秦岭以北属于黄河流域,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秦岭以南属于长江水系,发源于秦岭的汉江和嘉陵江是长江最大的两条支流。秦岭山脉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形成了河网密布、径流量大、地下水资源丰富、深切河谷、多级阶梯等水文特征,也造就了秦岭中央水塔的地位。

高大的山体,阻隔了水汽,充沛的降水形成了密集的水网。在秦岭北麓,崖壁陡峭,深谷众多,河流沿峡谷山口流出,汇入关中平原,并排而立,好似群龙吐珠。据清朝毛凤枝编著的《陕西南山谷口考》统计,仅在陕西境内,东起潼关,西至宝鸡,秦岭北坡共计约有150多个峪口。其中较为知名的就有70多处,人们将其统称为“秦岭七十二峪”。当然,最有名的要数流经长安的八条河流,分别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所谓“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都”,密集的水网和湿地庇护了灿烂的远古文化和辉煌的古代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拍陕西秦岭山区风光

图源:视觉中国

地质构造演化造就了秦岭两侧及内部众多的盆地。例如秦岭北侧的关中平原,是地下水良好的储存场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渭河及其较大的河谷阶地上和山前洪积扇地带,使这里成为了中国古人类和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距今大约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秦岭北麓的王顺山下、灞河边上,蓝田人在此繁衍生息。距今大约6000年前,也是秦岭北麓的浐河两岸,有母系氏族部落生活的半坡人。此后,还有许多古人类在土地肥沃、河流纵横的关中平原留下足迹,聚合交融。再后来,沿着关中平原向东,延展出由洛河及其支流伊河形成的洛阳平原。如此拉开了一条华夏文明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先后创建了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

恰如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说,从宝鸡一直延伸到伊洛之间的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起源最主要的区域,多元却又统一的中华文化基本就是沿着秦岭北麓展开的。

此外,众多纵横交错的江河,遇上快速抬升的山脉,形成了许多深切河谷——峡谷。由于河流的存在,北方的冷空气,少量可以沿河谷南下,进入丹江、汉水谷地。最明显的证据是陕南黄土。数百万年前,来自西北的冬季风携带了大量中亚的风沙,在秦岭以北和太行山以西沉降,形成黄土高原。其中一部分沿着秦岭的峡谷南下,堆积在河谷两侧。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吸引了早期人类来此聚集,也被现代居民开发成梯田。同时,这些峡谷构建起许多极其多变、复杂的山地环境,进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庇护场所。

一座秦岭,六个气候带

珍贵而又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让秦岭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天然物种基因宝库。动物学家把世界分为六大地理区,中国占了其中两个:东洋区和古北区,秦岭正位于这两个大区的交界处,既有北方物种,也有南方物种,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环境在秦岭融合。

秦岭山脉本身,从下往上,又可以分为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六个气候带。独特的气候带造就了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自下而上依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带、落叶栎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亚高山灌木丛草甸带五个植被带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岭山脉南北坡垂直分带示意图

制图:李传志

秦岭将地球上数千公里甚至更大范围内相似的水平气候带、植被带、动物带,依次排布在海拔740米至3767米的狭窄山地内,塑造出中国东部垂直分带性最完整的山地森林。这意味着,当气候发生轻微变化时,生存在这里的动植物只需要爬升或下降数百米,便能够重新找到适合生存的环境。于是,很多古老的动植物在此幸存了下来。例如珙桐、红豆杉、细鳞鲑等,它们是生活在秦岭的活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珙桐花(上图)、红豆杉(下图)

供图:中国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秦岭南麓的洋县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种群。经过30多年的保护和繁育工作,其数量已经增长到1.1万余只。这是人类拯救濒危物种史上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与朱鹮被一同誉为“秦岭四宝”的还有川金丝猴、羚牛和大熊猫,它们曾经活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山地。秦岭山脉将青藏高原延展到中国东部平原,很多动植物将绵延不绝的山地森林作为扩散的廊道,造就了区域高度的生物多样性。秦岭延续了西部山地,为动植物提供了繁衍的走廊,同时也是绵延中华文明的走廊。

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高度依赖自然条件,气候变化常常成为影响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气候主要通过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继而影响王朝的政治命运。从公刘迁豳到古公亶父迁岐,再到文王迁程、迁丰,周人从西秦岭一步步向关中盆地迁播,以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引发内忧外患。秦岭及其辐射地区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延续提供了容错空间。

既是大阻,也是沟通

秦岭的莽莽群山,创造多元与差异,放慢了同化与兼并的脚步。南北分裂或整合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常态,和则天下一统,分则以秦岭为界,割据南北。

中国历史进程围绕南北疆域展开,结合游牧与农耕两种生产与生活方式,古代人民逐渐形成了南北意识,且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行成南北政权和文化性格特色,并体现在生活习惯、哲学、宗教、艺术、文学流派等方方面面。例如北方的“苍凉、厚重、奔放、帝王将相”与南方“多彩、细腻、温婉、才子佳人”形成鲜明对照。

又如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所说:“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洛秦岭天柱山

图源:视觉中国

秦岭虽阻隔南北,文化存在南北差别,但自古以来始终存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四通八达的水系和古道,使得文化逐渐交融。秦岭山中诸多河流形成的天然河谷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自西至东,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和武关道皆是沟通南北的著名古道。以武关道为例,从丹江到汉江到长江,连接了关中平原与荆楚大地,也连接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穿越秦岭,秦陇文化、巴蜀文化、楚汉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中华文明和传统才逐渐成型。

地球的深部动力控制地质构造,地质过程决定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影响气候环境,气候环境决定了人类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了文明的发展。与其说秦岭是地理和人文的分界线,不如说是南北自然格局和文化接触的缓冲过渡地带。秦岭分隔南北,造就了南北自然环境和人文的差异,带来了多样化,又通过渭河与汉江等无数支流,将这些多样化和包容性散布到整个华夏大地。

1

1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旭辉 王芳丽

美编:马靓蝶 周伊萌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