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看到一位妈妈在网上求助说:
我的女儿,今年四岁半了,她和同伴一起玩的时候,我观察了好几次,结果都发现,她总是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生怕别人不跟他玩了一样
对于同伴的要求,哪怕是不公平的,也只是迟疑片刻后就根据对方说的去做,这种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的行为,我该怎么去改变呀?难道真的是我的教育方式出错了吗
刚看到“讨好型人格”这几个字时,总觉得“讨好”背后都是家庭环境造成的不自信原因
可看到评论区里妈妈和网友们的互动,妈妈也表示她并没有在生活上委屈孩子
特别是再往下翻评论时,有几个过来人妈妈的留言让我茅塞顿开:
•有妈妈说:“问题不大,等孩子年纪大一点能够独立思考的时候,你把这方面的相关知识给他科普一下,打开他这方面的认知,他自己就会慢慢注意并且进行调整的”
•有妈妈说:“没事的,我女儿小时候就这样,在幼儿园里老师也给我说:玩具都要等别的小朋友不玩了她再玩,从来没给别的小朋友抢过玩具,而且听别的小朋友安排她做什么,特别会照顾别的小朋友感受,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啊,在家不这样啊,现在大二了,一切正常,朋友很多但不迁就”
•还有妈妈说:“女孩子这样性格的人很多,我小时候也这样,我女儿现在也这样,但是不用着急,亲爱的,这属于人际关系,而孩子这样,也说明他能感受别人情绪,是个聪明人,因为你所讨好的,恰恰是证明你能感知别人的需求和情绪,也说明你是个有感知能力的正常人,像我认识的所谓精英人士,为人处事某种意义上都很讨好,只有共情别人的人才更容易驾驭人,因为深知人性”
也是看完了三位妈妈的经验分享,我对“讨好型人格”这个词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再看看身边那些混得风生水起的精英人士,也确实发现他们身上都有种说话处事让人感到舒服的游刃有余,他们能够轻易地洞察人心、也能轻易地与人共情,然后和很多人都相处得和谐友好,身边更是从来都不缺朋友和帮手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际关系里的“讨好”是更容易驾驭人性的共情,喜欢办让人舒服的事儿,喜欢说让人喜欢听的话,这被称为高情商
想要让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里的社交聪明人,那就一定要从小好好引导
比如,以下几种“讨好”准则,更能让孩子吃香不吃亏
01
说别人喜欢听的话
但从不委屈自己听不爱听的话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社交里的聪明人?兰妈认为,所谓的聪明人,就是能够让别人感到舒服、但同时又不会让自己委屈的自我情商能力
很久以前,就碰到过这样一个情商极高的姑娘
在她的身边总是可以看到很多把酒言欢的好朋友,只要说一声有事需要帮助,那仗义相助的朋友也都是纷纷不请自来
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次,她早上起床上班发现车辆不能正常启动,后面还堵了两辆车等着要上班
也因为平时为人处事方面就不错吧,即便是大家都很着急,也没有一个人上前催过她
最为羡慕的,还是她只是给一个住得近的朋友打电话,结果没过十分钟,就来了好几个朋友带着“家伙事儿”帮她通电启动车
看到如此暖心的一幕,我的内心羡慕极了,总觉得她身边的朋友都自带滤镜,根本就看不到寻常社交里的喜好攀比、看不得人好、或者踩高捧低的糟心情况
然而,当我把这样一番话讲给她听时,她却告诉我:“世界那么大,朋友那么多,大家怎么可能都会自带滤镜呢?有的只不过是如何考量、和取舍罢了”
紧接着,她还给我举例说:
假如,我和几个同事们一起出去逛街,当同事试穿衣服问我好不好看时,我会毫不吝啬地夸赞他们身上的优点,还会把最适合他们穿搭的时尚风格分享出去
可如果我试穿衣服时,意外听到同事们在窃窃私语对我评头论足,那我也从不会委屈自己去听不喜欢听的话
有了第一次相处,就看清了,你在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等到下一次自然就会自动调节和避免了
所以,从来都不是身边的朋友自带滤镜,而是我们在社交的过程中要懂得如何取悦别人、同时又不会委屈自己
看吧,这就是属于“讨好型”社交里的聪明人:
我可以说别人喜欢听的话,但也从不委屈自己听不爱听的话,你拿我当朋友,我拿你当真朋友相待,如果你不拿我当朋友,那朋友缘也就嘎然而止了
想要孩子成为高情商社交里的聪明人,也不例外
特别是总喜欢在意别人眼光与看法的孩子,我们就要早点把这个例子拿出来跟孩子讲讲,也要让孩子早点明白: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我们的朋友,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嘴甜”讨人喜、讲话能让人舒服的人,至于对方是不是真心想与你交朋友,看看他们是不是以同种态度相待就知道了
02
做让人舒服的事儿
但从来不苛待自己去随便迁就人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的喜怒哀乐也完全是捏在自己的手上
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说她的女儿在小区里比她这个妈妈混得都开
四岁半的年纪,整天和谁相处都大方得不行,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别人喜欢都会毫不犹豫地送给对方
有好几次,都是新买的玩具在手上还没有捂热乎,就被小区里的小朋友给要走了,每次出去玩儿也是先装送给朋友的东西,再装自己需要的东西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方的原因吧,小区里连十几岁的大朋友都愿意找这个女孩玩儿,每天没看到就会四处打听
自己的孩子在小区里吃香、玩得开,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惦记别人的同时也不能把自己忘记了
如果大方、获得朋友代价是失去自我的迁就和单方面满足,那这就不叫聪明人,而是愚昧无知的“自讨苦吃”了
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她的妈妈因为生病早逝,爸爸又常年在外打工
在单亲家庭又早年丧母的情况下,她一直被寄养在不同的亲戚家中
基本的情况也是,谁家有时间就去谁家住一段时间
在当时那个条件都不是很好的年代里,多一个人吃饭基本上都是多一份累赘,所以寄养在别人家里的那段时间,朋友学会了察言观色、害怕麻烦别人、不敢拒绝、也总是会因为没达到别人所愿而自卑、内疚
而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出来的她,长大后基本上就是属于高度敏感的性格,经常会因为一件小事而产生不断扩大情绪的精神内耗
有一次,就因为她购物的时候忘记用优惠卷,导致优惠卷也过期的事,她把她自己埋冤了很久
那时候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会过日子”的性格,才会在生活上如此地斤斤计较
可自从前段时间她和她婆婆吵架后,一切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朋友说:
“不管我做什么、说什么,家里的婆婆似乎都看我不顺眼,十几年过去了,为了孩子、为了把家过好,我都忍着不说话,可心凉完了之后突然就不想忍了”
“所以,当我们俩因为一件事情又发生语言冲突时,我直接告诉她:如果你看我不顺眼,那你就自己再去找一个你顺眼的儿媳妇吧”
“也就是那一次,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放下自己不在意的东西是那样般的轻松”
是呀,人与人之间的快乐差距,很多时候其实就在于你能不能想得通、想得开
就像是“讨好型”人格这件事,我们“讨好”别人,是为了让别人感到开心、舒服,但不代表我们需要无底线地迁就、满足
而真正的“讨好”,也应该是嘴甜型的会讲话、品质高的懂尊重,然后大家才能一起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兴趣上的伙伴
想要孩子成为这样的聪明人,那我们就要及时告诉孩子: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共情别人,但永远不要成为别人,任何让你单方面迁就和满足的事,都可以拒绝,这是你的权利”
03
正确判断真假友谊
及时远离那些不平等的“毒友谊”
聪明孩子有很多,可有时候真正聪明的孩子又似乎并不多
特别是在社交方面的识人不清,总是会害惨了有些容易被轻易拿捏的孩子
有一个单亲女孩,她从小和妈妈一起生活
妈妈虽然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只要是她想要的东西都会一一满足,但忙碌的妈妈却给不了她陪伴
以至于女孩从小就有一颗孤独的内心,她特别渴望朋友,也特别珍惜每一个和她一起玩儿的朋友
为了让朋友明白她的好,她整天就像是一个小跟班一样随喊随到,只要是朋友提出的要求,那不管有多难都会一一实现
妈妈知道女孩这样的性格一直在劝导,希望她不要因为讨好朋友而丢失了自己的快乐,可女孩每次都会回答说:“我很快乐呀,只要朋友不跟我绝交就行了”
直到有一次,女孩和好几个朋友一起去爬山,大家走到半途时有个朋友表示她的自拍杆忘记拿了,大家都劝说“忘记就忘记了,没有自拍杆也不影响爬山”
可那个朋友却坚称“没有拍照杆就拍不成美美的照片,我来爬山就是为了拍照的”
说罢,那个朋友就把视线放在女孩的身上,然后威胁她说:“你回去给我拿自拍杆,要不然我就不跟你玩了,我们绝交!!!”
女孩害怕失去朋友,就连忙往回跑,等跑回宿舍再跑到约定的地点,发现朋友们早已经不知所踪
为了追上朋友,她甚至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一口气跑到山顶再跑下山,确定朋友们真的不在后又返回宿舍
可没想到,就在回去的时候意外听到宿舍内发出的嘲笑声,大家都在讨论她这个随喊随到的“小跟班”
那个指挥女孩专门回宿舍取自拍杆的朋友,甚至还带头吐槽说“真看不惯她那种说什么都不吭气的样子,既然什么都愿意做,那就免费给我们当丫鬟呀,以后什么脏活累活都让她来干”
也就是那一次,女孩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真心不一定能换回真心,对于那些只想使唤你、嘲笑你、甚至打压你的不平等毒友谊,也要尽早离开”
可见,这不仅仅是女孩经历伤害之后的感悟,更是所有父母们需要用在自家孩子身上的教育引导
及时帮助孩子辨别真假友谊,才能让孩子在健康交友环境中真正收获友情、与快乐
那么,关于“讨好型”人格才是社交里的聪明人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建议评论区留言分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