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思孝长篇小说《土广寸木》读者分享会现场 日越 摄
受不贵书店邀请,11月28日下午,作家魏思孝长篇小说《土广寸木》读者分享会在大明湖畔“牛啤糖”餐厅举行,餐厅与书店一步之遥,一楼东侧一个活动空间,坐满了慕名前来的年轻人。
一个多月之前的10月21日,《土广寸木》获得2024第七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唯一首奖。陈冲、骆以军、双雪涛、许子东、张定浩五位评委嘉宾出席当日的颁奖典礼,共同见证了首奖作品的诞生。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土广寸木》以村庄而非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为主题,采用细密写实主义手法继承《生死场》的传统。在空间上深化发展了中国乡土文学主流,在时间上则不仅写前几十年《活着》《平凡的世界》时代的农民叙事,而是‘与时俱进’描写农村的新气象:拖拉机收玉米、庄稼人上社媒、乡镇竞选、农民疗养院。在农村的变化中反省其中的不变,即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血缘、家族为半径的人际关系网。”被文学拯救,在热爱中坚守
魏思孝1986年出生于山东淄博,《土广寸木》中写农村的笔力,和他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经历当然有关。他坦言,小时候没有读书的环境,“家里除了日历,还有一本十二生肖算命书。我第一次看课外书已经是高中了,大学学的是历史,不感兴趣,没事干就借书看,读到韩寒郭敬明,觉得自己也可以写写。”真正让他心动的是2005年在一个书摊前看到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读了以后非常兴奋,觉得很有意思”。那时候他还借了一本《灿烂:第三代人的写作和生活》,知道了不同于杨炼、北岛的宏大,还有韩东、于坚、杨黎这样强调个人感受的第三代诗人,“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写作可以放开手脚,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独特样本。”
在《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里,魏思孝写过从“不怎么起眼”的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时那种茫然无措的生存状态。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去了一家图书公司干校对,“每个月四五百块钱的工资,干了两个月,觉得为了这点钱这样去耗费时间,实在不值得,就辞职了”。辞职后混了一段日子,到2009年觉得到了一个分水岭,“是真的去找个工作还是写作”?最终,魏思孝花100元钱租了一个从客厅隔出来的小房间,每天吃着馒头,埋头写作,用一个月时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但没钱还是不行,生活所迫,只好再找工作。
幸运的是,没过多久,他的一个短篇小说得了空中网的文学奖,奖金12000元,评语还是莫言写的,这给了他极大的鼓励,“用这笔奖金还了债,买了一个笔记本”,又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写完后钱又花光了,“幸亏磨铁这时给我出了一本书,又得了一笔稿费”。
获了奖,出了书,原本以为写作之路会很顺利,但其实并非如此。先是写了一些发不出来,后来零星能从文学期刊上发出来一些,稿费也不足以养家。一直到2016年出版《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逐渐被媒体关注到后,情况才有所改观。2022年魏思孝的长篇小说《王能好》入选第五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选名单,2024年《土广寸木》又获得第七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
魏思孝坦言,写作并不要太多天分,关键是热爱,并且能坚持,“很多当年和我一起开始写作的人,其实天资都比我高,只不过他们都没坚持下来。坚持并不容易,如果没有《王能好》出版后受到的外界肯定和鼓励,我的写作之路也会很受挫。到现在为止我能以写作为生,可以说,是文学拯救了我。”
阅读的滋养,写作的尊严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来自阅读的滋养显然十分重要,因此,说起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作品,魏思孝如数家珍:埃尔克·海登莱希的《背对世界》中,那种微小情感和宏大事件的连接,舒缓松弛的表达,安妮·普鲁的《断背山》,那种恋人分别时仿佛肠子被一节一节拉扯出来的悲伤……最近看得最多的是《手风琴罪案》,“那真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还有韩东。魏思孝非常喜欢韩东,“就在昨天,我还在南京‘世界文学会客厅’做活动,对谈的嘉宾就是韩东。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幸福了。20多岁时,我绝不会想到有一天我的作品会获得偶像的认可,有一天我会和我的偶像坐在一起。”
如今魏思孝的创作备受瞩目,但他依然十分谦虚,“写作让我收获了不该有的尊重,我心里一直很忐忑”。因为是在大明湖畔参加活动,魏思孝想起了300多年前同样来过这里的蒲松龄,“蒲松龄多次来大明湖畔的贡院参加考试,次次名落孙山,虽然我们都知道蒲松龄写出了伟大的小说,但在他生前,小说并未给他带来什么尊严和利益,比起来,我很幸运”。(济南时报·新黄河 记者:钱欢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