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很多人知道她的名字是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在鲁迅的笔下,她被刻画成一个作风保守、专制粗暴的“老巫婆”,甚至被鲁迅尖刻地暗讽为“寡妇主义”、“心理变态”。

但鲜为人知的是,就在鲁迅先生去世两年后,她为了保护同胞,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大义凛然、怒斥日寇,最终被日本兵杀害,时年54岁。

她就是中国第一位女子大学校长——杨荫榆。

历史人物的形象总是容易被文艺作品所固化,不过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盖棺论定的,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进一百年前的这个女人,从历史的视角回望这段岁月,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无锡杨氏

1884年,杨荫榆出生在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兄弟姊妹共有六人,她是最小的一个。

杨氏家族属于无锡鸿山杨氏,鸿山杨氏祖先叫杨邦乂(yì ,1085-1129年),北宋徽宗朝政和乙未科(1115年)进士,后担任建康(今南京)通判,金兵南侵遇难,赐葬雨花台。儿子杨璿(璇的繁体字)侨居钱塘(今杭州),祭扫父亲坟墓不便,就选择半路上的无锡鸿山建造房子,作为扫墓的歇脚之所,到他的孙子杨燧时定居无锡鸿山。后来的《鸿山杨氏宗谱》尊杨邦乂为始祖,到杨荫榆她们这一代已经是第28世。

兄弟姊妹中,大姐杨荫枰出嫁不久即因患肺病去世;大哥杨荫桓在湖北武备学校学习,因试炮失事而死;最小的弟弟杨荫樾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商业经济科硕士,回国后也因肺病去世。二姐杨荫枌嫁给无锡小有名气的“才子”裘剑岑,后来嫌丈夫有肺病,无声无息地和丈夫分了手。

她的三哥杨荫杭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杨荫杭考入天津北洋公学,后因参与学潮被开除,旋即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光绪二十五年由学校送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留日期间,受孙中山、黄兴等人的思想影响,成为了一个革命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荫杭

辛亥革命后,杨荫杭先后出任江苏高等审判厅厅长兼司法筹备处处长、浙江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和京师高等检察长等职,后转而研究音韵学、古钱币及梵文。

杨荫杭还是中国近代史著名的法学家,他译载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穆勒的《自由原论》、《代议政府》等资产阶级启蒙著作。

杨荫杭后来生了个女儿,起名叫杨季康,后来她自己起了个笔名,叫“杨绛”,杨绛后来嫁了个丈夫,名叫钱钟书

所以,杨荫榆是杨绛的三姑母,不过杨绛称呼她为“三伯伯”。

不幸婚姻

在少女杨绛的印象中,她的二姑母和三姑母都不是太漂亮。她后来回忆,“三姑母皮肤黑黝黝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个细酒涡,牙也整齐。她脸型不错,比中等身材略高些,虽然不是天足,穿上合适的鞋,也不像小脚娘。我曾注意到她是穿过耳朵的,不过耳垂上的针眼早已结死,我从未见她戴过耳环。她不令人感到美,可是也不能算丑。”(引自杨绛《回忆我的姑母》)

世家都是讲究门当户对的,所以很早杨家就给杨荫榆定了亲,是同在无锡的大族蒋家。遗憾的是,蒋家少爷不仅不是一位风流倜傥的佳公子,反而相貌和智商都大大低于正常人。

“据我父亲的形容,那位少爷老嘻着嘴,露出一颗颗紫红的牙肉,嘴角流着哈拉子。”杨绛在文章中是这样描写的。不过那时年少的杨荫榆还无法反抗家庭的决定,虽然极力向母亲表示反对这段婚姻,但是受到的却是严厉的训斥。

婚后的生活对于杨荫榆来说显然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听说她把那位傻爷的脸皮都抓破了,想必是为自卫。据我大姐转述我母亲的话,她回了娘家就不肯到夫家去。”杨绛回忆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荫榆

不过她的婆婆据说是有名的厉害,“竞闯入我母亲的卧房,把三姑母揪出来。”忍无可忍的杨荫榆决定自己主宰自己命运,“三姑母不再示弱,索性拍破了脸,声明她怎么也不再回蒋家。她从此就和夫家断绝了。”

蒋家少爷给了少女杨荫榆一段无法抹去的痛苦回忆,也让杨荫榆丧失了对男人所有的美好幻想,在以后的人生中,她再也没有走入过婚姻,再也没有过情和爱。

深谙弗洛伊德“性心理学”的鲁迅在《寡妇主义》一文中写道,“至于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则无论男女,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欧洲中世的教士,日本维新前的御殿女中(女内侍),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别的独身者也一样,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觉得世事都无味,人物都可憎,看见有些天真欢乐的人,便生恨恶。尤其是因为压抑性欲之故,所以于别人的性的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羡,因而妒嫉。”尖酸刻薄,无过于斯。

也正是在和这段失败的婚姻的抗争中,杨荫榆学会了自立,学会了个人奋斗,性格日渐强势。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决定了她以后在女师大事件中强势的处理方法。

她本可以是一个“贤妻良母”的,只是因为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一个错的人,从此人生的轨道就向另外的一个方向而去。

从学生到校长

婚姻失败的杨荫榆很快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毕竟她才不到十八岁。起初,她在杨荫杭的资助下,去苏州的景海女中上学。两年后,转到上海的务本女中。

1907年,杨荫榆获公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13年,杨荫榆毕业回国,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同时兼任生物解剖教师。

1914年,30岁的杨荫榆来到北京,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监。杨绛回忆道,“我五周岁(一九一六年)在女高师附小上一年级,开始能记忆三姑母......那时候的三姑母还一点也不怪僻。她讲的时候笑出了细酒涡儿,好像对我们那一群小学生都很喜欢似的。”

1918年杨荫榆由教育部资送赴美留学,7岁的杨绛跟着大姐来到火车站给她送行。

“我现在回头看,那天也许是我三姑母生平最得意、最可骄傲的一天。她是出国求深造,学成归来,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她还有许多喜欢她的人为她依依惜别;据我母亲说,很多学生都送礼留念;那些礼物是三姑母多年来珍藏的纪念品。”杨绛回忆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女杨绛

来到美国,杨荫榆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的杨荫榆一度在上海教书,不久便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于1924年2月她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从1907年到1924年,杨荫榆度过了她的23岁到40岁。

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大多是在相夫教子中度过她们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可陪伴杨荫榆的只有冰冷的书本和无尽的工作。不知道在无数的黑漆漆的夜里,孤寂一人的她在床上辗转反侧时,是否渴望过一道温暖坚实的臂弯。

回国后的杨荫榆变成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她希望为中国培养出一批有学识的独立女性。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

如果放在和平时期,杨荫榆应该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家。遗憾的是,她赶上了一个动荡的年代,她看不清历史潮流发展的方向,当然那时也很少有人能看得清。

杨绛在文中写道,“她留美回国,做了女师大的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

所以,在当上校长一年多以后,因为“女师大风潮”,杨荫榆成为众矢之的,最后只得黯然离职。

女师大风潮

对于“女师大风潮”,杨绛先生在她的回忆文章中一带而过:“一九二四年,她做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从此打落下水,成了一条‘落水狗’。”聊聊几字,却耐人寻味。

“女师大风潮”是近代史上的大事件,很多人因此改变了命运,包括鲁迅先生自己。

我们没有能力去厘清该事件背后的真相,只能先引用主流的定义和解释:

“1924年5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新任校长杨荫榆与政府勾结,压制学生的革命活动,滥用经费,违章收费,等等,引起学生公愤。1925年初,学生派代表要求教育部撤换校长。5月,杨借故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自治会代表,7月,出布告解散学生自治会,并以修理校舍为由,逼令学生搬出学校。学生群起反抗,向教师和各界求援。8月1日,杨又宣布解散4个班的学生,并锁门,断电,关闭伙房,警方指挥军警毒打学生。

8月2日,北京各大学代表在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招待新闻界,推举代表与政府交涉,声援女师大。女师大以鲁迅等人为首,成立校务维持会,并撰写《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邀请其他教授签名后在报上发表。8月中旬,教育总长章士钊以“不受检制”、“蔑视长上” 为借口,下令解散女师大,改设“国立女子大学”。女师大师生被迫自租校舍,坚持开学,继续进行斗争。12月,北洋政府不得不下令继续兴办女师大, 并撤销杨荫榆的校长职务。”

作为女师大的兼职老师,鲁迅先生全程经历了该事件,并先后写出《寡妇主义》、《忽然想到(七至九)》、《“碰壁”之后》、《并非闲话》、《我的“籍”与“系”》、《补白》、《答KS君》、《咬文嚼字(三)》等文章,尖锐批评杨荫榆在事件中的应对,并称其为“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值得注意的是,从1925年初,许广平就与鲁迅先生频繁通信,或许双方也是从彼时互生情愫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与许广平

其实,梳理杨荫榆在整个事件中的“罪过”,也无非是“应对失当”而已。作为一个没有养育过孩子的女人,她不知道对待孩子们除了“管”,还得“哄”——一手硬、一手软。她的经历造成了她只能强势地对待学生们的诉求,而不愿意委曲求全。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从古到今,没有一个校长希望自己的学生们参与到政治中来,毕竟因为年龄的关系,他们无法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做出清醒的判断。而学生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很容易被“长胡子的人”所利用,去达到某些组织背后的意图。而一旦别人的目的达到,学生们就会像抹布一样随手扔掉。

所以,杨荫榆的悲剧不仅是她自己的,也是所有民国教育家的悲剧。

坎坷别扭的一生

一九二五年的冬天,杨荫榆回到了苏州自己哥哥杨荫杭的家里,于她来说,哥哥的家就是她自己的家。

不过对于这个姑母,她的侄女和侄子们似乎并不大欢迎,而性格怪癖的杨荫榆,似乎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下一辈的关系。

“那时候,她还算是喜欢我的,我也还没嫌她,只是并不喜欢她,反正和她不亲。”杨绛回忆自己少年时,“我父亲常取笑三姑母是“大教育家”,我们却不爱受教育,对她敬而远之。”

1927年,杨荫榆至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苏州中学兼授外语。

杨绛在文章中回忆道:在东吴大学期间,她在女生宿舍要了一间房,每周在学校住几天。那时候她养着几只猫和一只小狗,狗和猫合不到一处,就把小狗放在宿舍里。这可激怒了全宿舍的女学生,因为她自己回家了,却把小狗锁在屋里。狗汪汪地叫个不停,闹得四邻学生课后不能在宿舍里温习功课,晚上也不得安静......春季开学不久,她那只狗就给人毒死了。

人情世故于她来说似乎是一个奢侈品,对待人和事她只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因此导致的结果是不光得罪人还经常被骗。

杨绛回忆说:她有个相识的人善“灌米汤”,常请她吃饭,她很高兴,不知道那人请饭不是白清的。他陆续问我三姑母借了好多钱,造了新房子,前面还有个小小的花园。三姑母要他还钱的时候,他就推委不还,有一次晚上三姑母到他家去讨债,那人灭了电灯,放狗出来咬她。三姑母吃了亏,先还不肯对我父母亲讲,大概是自愧喝了“米汤”上当,后来忍不住才讲出来的。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当时,杨荫榆居住在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曲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寒冷的河水里。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

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

杨绛文章中回忆道:我看见三姑母的奇模怪样的棺材,那些木板是仓卒间合上的,来不及刨光,也不能上漆。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