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最近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陈医生盯着报告单问道。
张志成一愣,心里咯噔一下。他是本地一家建筑公司的工程监理,平时工作忙得脚不沾地,今天上午才抽空跟同事一起去市区一家五星酒店吃了场豪华自助餐。
海鲜刺身、烧烤烤肉、冷拼甜点,他一点没落下,吃得那叫一个爽。但下午突然觉得浑身酸痛、头晕乏力,连开车都差点撞到人,被同事连忙送到医院检查,没想到竟听到了这么一句。
“医生,这就是吃顿饭的事儿吗?怎么搞得这么严重?”张志成一脸紧张,努力回忆今天到底吃了些什么。
陈医生摇了摇头:“问题可能不仅是今天这顿饭,而是你平时吃的东西。尤其是某些菜市场买来的食物,吃多了真的会让肾脏吃不消,甚至有可能发展成尿毒症。”
“尿毒症?”张志成彻底慌了。他早就听说这种病不光治起来麻烦,还要透析,听着就像被判了“长期刑”。他赶紧追问:“医生,到底哪些食物这么吓人?”
陈医生一边翻着他的检查报告,一边解释:“你的尿酸高、肌酐超标,这些指标说明你的肾脏已经有点‘吃不消’了。
虽然还没到尿毒症那么严重,但再不注意饮食,早晚会出问题。尤其是以下四类菜市场里的食物,你平时要少碰,能不吃就别吃了。”
张志成彻底坐直了身子:“哪四种?您快说说!”
陈医生看他那副紧张样,忍不住笑了:“别急,我一一跟你讲清楚。”
“第一类,就是腌制食品,比如咸鱼、咸菜、酱菜这些。”陈医生严肃地说,“这些东西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它们的盐分高得吓人,对肾脏简直是‘慢性毒药’。”
他顿了顿,继续解释:“你知道吗?肾脏的主要职能为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及多余盐分。长期过量摄取盐分,会使肾脏负担不断加重,长此以往,可能诱发肾功能衰竭。”
陈医生讲了一个病例:“前阵子我们收治了一位老太太,平时最爱吃咸鱼,每天一顿稀饭配咸鱼,还觉得很健康。
结果查出肌酐高得吓人,肾功能已经只剩下40%。再继续下去,她可能就得靠透析维持生命了。”
张志成听得一阵后怕,赶紧点头:“我以后一定少吃咸菜咸鱼。”
“第二类是动物内脏,比如猪肝、鸡胗、鸭肠这些,”陈医生接着说道,“内脏虽然味美,但它们的嘌呤含量非常高,吃多了会导致尿酸升高。尿酸高的人,肾脏简直是天天‘加班’。”
他说得眉飞色舞:“尿酸高的直接后果就是痛风,但更严重的是肾脏受损。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肾脏里,堵塞肾小管,最终导致肾衰竭甚至尿毒症。”
陈医生举了一个典型案例:“有个30岁的年轻人,小赵,每周都去夜市吃烤鸡肝、鸭肠。
短短两年时间,尿酸从正常值飙到600多,痛风发作不说,肾功能也开始恶化。现在他不得不定期复查肾功能指标,痛风药也得天天吃。”
张志成一拍脑门:“我平时也爱吃猪肝炖汤,这是不是也要戒了?”
陈医生点点头:“少吃,尤其是你尿酸已经高了,动物内脏能不碰就别碰。”
“第三类是河鲜和海鲜,尤其是贝壳类、虾蟹类这些高蛋白食物。”
陈医生继续讲解,“高蛋白摄入过多,会增加肾脏的代谢负担。蛋白质代谢的废物,比如尿素氮,全靠肾脏排出。吃得多,肾脏累得快。”
他说得头头是道:“尤其是像你今天吃的自助餐,海鲜生猛,一顿下来蛋白质摄入可能是一天正常量的两三倍。
短时间内,肾脏需要加班加点把代谢废物排出去,长期下去,肾功能受损的风险大大增加。”
陈医生还提到了一个让人心疼的病例:“有个老大爷,60岁出头,爱吃螺蛳、河虾,每天晚饭喝小酒配海鲜。
一开始没什么问题,但后来查出尿素氮超标,肾功能衰退得很快。最后,他连螺蛳都不能吃了。”
张志成一脸郁闷:“看来海鲜这东西,得悠着点吃了。”
陈医生说道:“第四类,看似和肾脏没关系,但实际上危害很大,那就是高糖食品,比如蛋糕、甜饮料、蜜饯这些。糖分过多会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而这两者对肾脏都是巨大的威胁。”
他说:“长期高糖饮食容易导致糖尿病,而糖尿病是引发尿毒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会引起糖尿病肾病,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陈医生搬出了权威数据:“根据《中华糖尿病学会》的统计,大约4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肾功能受损。如果糖尿病长期控制不好,最终有20%的人可能会发展成尿毒症。”
他还补充了一个病例:“有个中年妇女,姓李,特别喜欢吃甜食,天天喝奶茶、吃蛋糕。几年后,她查出了糖尿病,紧接着就是糖尿病肾病。
现在,她的肾功能只剩下一半,早知道就该管住嘴了。”
张志成听得直冒冷汗:“我爱喝奶茶,这以后得改成白开水了。”
听完陈医生的讲解,张志成满脸愁容:“医生,这四类食物是不是要一口都不能吃了?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保护肾脏吗?”
陈医生笑着说道:“不用完全不吃,但要控制量。关键是饮食要均衡,不要让肾脏负担过重。
比如腌制食品和高糖食品,尽量少碰;动物内脏和海鲜,偶尔吃一点没问题,但别天天吃。”
他说得很有耐心:“除此之外,多喝水可以帮助肾脏代谢废物,但别一次喝太多,要分多次小口喝。还有,定期体检很重要,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早发现问题早治疗。”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
参考资料
[1]杨宁,郭洛宁.尿毒症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N].大众健康报,2022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