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大学是人才的蓄水池,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是流向社会的“人才洪流”。202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比2024年增加43万人。这不仅是单纯的数字,更是城市竞争的核心资源——人才的重要载体。
回顾过去十年,这种增长势头尤为明显。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727万人,2024年则增至1179万人,十年间增长了62.17%。而从2015年749万人到2025年的1222万人,这十年间增幅达63.15%。这么庞大的毕业生基数背后,哪些城市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占据了优势?又有哪些城市面临教育资源的短板?
百万大学生之城:谁是“第一人才港”?
说到大学生数量,广州无疑是全国的“人才第一港”。2023年数据显示,广州在校大学生数量达164.2万人,高居全国第一。紧随其后的是郑州146万人、武汉137万人。除此之外,重庆、成都、北京、西安、南京也跻身“百万大学生俱乐部”,成为中国高校学生最多的城市之一。
这一数据不仅展示了城市教育资源的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各地在未来人才竞争中的潜力。以广州为例,拥有7所“双一流”大学,还在不断扩建高校、引进教育资源,稳固“大学生第一城”的地位。而郑州、武汉等城市虽然经济体量不如广州,但凭借庞大的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密度,也成为了人才聚集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学生密度高、数量大的城市,几乎都集中在省会城市。郑州、武汉、南京、兰州等地,在校大学生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0%。换句话说,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大学生。这种“高密度”的教育资源分布,不仅让城市更具年轻活力,也为当地经济、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经济强市VS教育强市:谁更有吸引力?
不过,教育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一些经济强市,比如深圳、苏州、宁波、佛山等,尽管经济实力雄厚,但高校数量和大学生规模却全面落后。这一现象尤为明显。以深圳为例,这座中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城市,只有15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仅20.19万人,不到广州的1/8。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这要从中国高校布局的历史谈起。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进行了多轮高校布局调整。第一次是院系大调整,将综合性高校拆分成多学科的专业院校,资源更多集中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第二次是三线建设时期,大量高校迁往中西部的省会城市,比如成都、重庆、西安等地。第三次是京校外迁,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科大等京校纷纷迁至合肥等地。这一系列布局,让省会城市在教育资源上占尽先机,而经济强市由于起步较晚,高校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
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强市没有机会。以深圳为代表的城市正通过“疯狂建大学”迎头赶上。过去十年,深圳平均每年新增一所高校,通过引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名校,逐步摆脱“高校荒漠”的刻板印象。未来,深圳的教育实力很可能追上甚至超越一些传统的教育强市。
在学研究生:衡量高校实力的关键指标
大学生数量固然重要,但仅靠规模并不能代表教育质量。研究生数量作为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往往更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教育水平。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的在学研究生数量遥遥领先,达到45.5万人,超过很多城市本专科生的总和。2022年,北京的硕博毕业生人数甚至首次超过了本科毕业生,可见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独特地位。
除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的研究生数量均超过20万人,西安、广州也超过15万人。这些城市无一例外,都是“双一流”高校密集的地区。以南京为例,拥有13所“双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实力与其高校资源高度匹配。而郑州、石家庄、南昌等城市,虽然大学生数量庞大,但研究生数量却不足10万人。这种“大而不强”的局面,也暴露了部分城市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
大学生多只是第一步,能否留住这些人才,才是城市竞争的核心。数据显示,一些省会城市尽管高校众多,但毕业生流失率却居高不下。以武汉为例,这座“大学生第三城”每年培养大量本科生,但只有约30%的毕业生留在湖北,其中20%左右直接流向广东。而安徽的中科大毕业生,近三分之二都去了江浙沪地区,尤其是上海、杭州、南京。
相比之下,深圳虽然本地高校少,但每年却吸引了大量外地大学生。究其原因,无外乎产业和薪资的双重吸引力。没有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没有与大学生匹配的薪酬水平,再好的教育资源也无法留住人。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武汉喊出了“留住百万大学生”的口号,安徽则将“中科大和合工大毕业生留皖率达到40%”作为目标。
未来的城市竞争:从“抢人”到“留人”
随着人口增长放缓,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只会更加激烈。从大学生到普通劳动力,谁能吸引并留住更多人,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主动权。这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竞争,更是城市经济、产业实力的比拼。
但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竞争的关键不在于短期的“抢人”,而在于能否提供长期发展的空间。广州、武汉等地虽然高校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如何提高就业匹配度的问题。而深圳、苏州等经济强市,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强大的经济吸引力,正在迅速缩小与传统教育强市的差距。
未来,教育资源的分布可能会更加均衡。随着高等教育扩张和区域经济发展,更多城市将有机会成为“人才港”。但无论如何,只有真正把人才留住,才能在长远的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