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位于我市的东山村遗址被誉为“5800年前的‘崧泽王’”而受到瞩目。记者在11月22日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获悉,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在2023年以来的新一轮发掘工作中有了重大发现,再次实证了东山村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是研究长江下游早期古国文明的典型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座墓葬、4处大型红烧土堆积、20座灰坑、1条灰沟……在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中,东山村崧泽文化墓地的范围被测定为东西长150米以上,南北宽90米以上,整体面积在13000平方米以上。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范围由原来分布在西部的600平方米,向东扩了1500平方米。此次在遗址还发掘出了崧泽文化时期的晚期大墓,出土器物达到40余件。第一次揭示出的红烧土祭祀广场和祭祀坑,反映出当时已经有了明显的文明化进程。此次发现对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次的发掘填补了环太湖流域崧泽文化晚期大墓的空白。”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东山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周润垦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周润垦就参与到了东山村遗址的发掘中,而这次的新发现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这说明东山村在崧泽文化时期具有较长时段的兴盛和发达,上层社会可能有着强大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是文明高度的一种体现。可以说,在这个时期,东山村就已经进入了古国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东山村遗址是目前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崧泽文化遗址,是“良渚文明之源”,是长江中下游崧泽化浪潮中的影响力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学者们在这里看见了多个沿江文明的身影。东山村遗址考古发掘队队员葛昕炜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文物的对比图片。“比如说在马家浜时期出土的刻槽石碑,它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刻槽石碑极其相似,但从时间上看,东山村遗址出土的时间更早,可以说东山村是凌家滩文化源头之一。”葛昕炜介绍说,“张家港和安徽这两座城市可能在几千年前就通过长江进行了远距离的交流。”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表示:“东山村处于长江边,长江沿地的文化都可以汇聚于此,这形成了东山村遗址开放包容的属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拂去历史的尘埃,探古见未来,东山村遗址不仅见证了先民们跨越地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壮丽历程,也揭示着今天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无限可能。

(图文来源于“张家港发布”,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