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1980字,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前言

前言

公元664年,武则天垂帘听政,在群臣面前树立了和唐高宗并尊的地位,史称“二圣临朝”,从此历史上就有了第一位女皇帝。可是武则天上位的过程中是有很多反对的声音的,其中声势最大的就数徐敬业了,拥兵10万的神级开局,却不到2个月就兵败被杀,为何灭亡的如此之快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一切在徐敬业起兵之时就已经注定了,今天老达子就跟大家聊一下徐敬业的这次起兵~

被贬官心怀不满,起兵反抗

被贬官心怀不满,起兵反抗

首先说下徐敬业这个名字,有些资料里也叫他李敬业,这是为啥呢?因为他的爷爷被赐了李姓。徐敬业是唐朝初年名将徐世勣的孙子,徐世勣归顺唐朝以后被赐姓李,再加上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单名勣,所以徐世勣又叫李勣。李勣去世以后,由于他的儿子早已过世,徐敬业便继承了家业,继承了英国公的爵位。

然而,随着李治去世,武则天独揽大权,新皇帝李显都被废了,徐敬业也因罪被贬为柳州司马,这让他极为不满。同时被贬的还有当时的给事中唐之奇被贬为括苍令,长安主簿骆宾王被贬为临海县丞,詹事司直杜求仁则调任为黝县县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位政治上失意的人士聚在一起,酒过三巡便开始搞事了,准备造反抗武,他们将不满和失意的情绪集中在武则天身上。

就这样,徐敬业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他自封为大将军、扬州大都督,对外声称是为了勤王救国,支持唐中宗李显复位。他的谋士骆宾王写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中说武则天包藏祸心,将君王的爱子都幽禁于别殿,图谋窃取帝位。最后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结尾,直击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篇檄文,散布于各地,号召天下人加入讨伐武则天的队伍中来,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檄文发了不到10天就拉拢到了十万余人的队伍。可见当时很多人对武则天夺权是很不爽的,如今有人高举反武复唐的大旗,人们这才纷纷响应。

起兵不到2个月就被击溃

起兵不到2个月就被击溃

队伍拉起来了,下一步就该制定战略了,他的谋士魏思温建议他打着恢复李氏政权的口号直取东都洛阳,但是薛仲璋却认为金陵有帝王气象,又有长江天险,应该先攻下此地作为根据地,再俆图未来。徐敬业经过一番思虑之后,还是选择了分兵向南攻打润州(今江苏省境内)。

魏思温长叹了一口气,分兵以后实力就会大减,只有集中兵力才能展现出最强的战斗力。而徐敬业不全力直取洛阳,而是分兵向南,简直是自取灭亡啊。事实证明,事件的走向就是按照魏思温所说的发展的,不知徐敬业最后在兵败逃亡的时候,有没有把大腿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得知徐敬业起兵以后,武则天立马追削了徐敬业爷爷和父亲的官爵,还挖了祖坟,挫骨扬灰。李勣死后还受到如此羞辱,只能怪这个不成器的孙子吧。随后她迅速完成部署,兵分两路围剿徐敬业:一路由李孝逸担任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另一路由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担任江南道大总管,去切断徐敬业的后路。

润州的刺史李思文,是徐敬业的叔父,还有点亲戚的。可是李思文并没有反叛,反倒是大义灭亲,提前派人走小道上报朝廷了,并坚守城内顽强抵抗,直至被攻陷。攻破润州以后,徐敬业转头来抵抗唐军,布置兵力于高邮下阿溪,命弟弟徐敬猷率军进逼淮阴。

李孝逸领兵向前,先是击溃叛军将领韦超,又打败了徐敬猷。而此时的徐敬业正守在阿溪,等待着李孝逸的到来。徐敬业确实做足了准备,前几次交战均占在上风。连连败退的李孝逸心态崩溃准备撤退了,这时他的部下魏元忠和刘知柔觉得风势正好,可以采取火攻的方式。于是李孝逸再一次发动了攻势,他们乘风纵火,最终大败徐敬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徐敬业在逃跑的路上被自己的部下砍了脑袋,反叛宣布失败。

徐敬业为什么这么快就败亡了呢?

徐敬业:老子想自己称帝

徐敬业:老子想自己称帝

网上很多解读徐敬业失败的原因的,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战略问题。没错,徐敬业确实在战略上犯了一个很要命的错误,在起义初期,他的谋士魏思温就建议他要直取东都洛阳。因为徐敬业对抗的是整个睿宗朝廷,所以要想推翻武则天统治,重新拥立李显复辟,就必须得快刀斩乱麻,速战速决。

魏思温的这个直取洛阳的方案其实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即使武则天逃到长安,徐敬业依然可以在洛阳号令天下与武则天分庭抗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徐敬业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而是决定先攻下金陵,然后在东南地区建立根据地,准备与武则天长期对峙。老达子觉得徐敬业的反叛是有自己的私心的,推翻武则天只是起兵造反的一个由头。那他的私心是啥呢?没错,就是自己称帝!他想跨江自立称雄一方,所以才会采纳薛仲璋的建议。

老达子说

老达子说

尽管说徐敬业并不是真的为了反武复唐,但是他确实是当时最有可能也是最有实力推翻武则天的人,但是很可惜,他辜负了大家的期待。他的失败也意味着没有人再能阻止武则天夺取李唐天下的野心了。

因此,后人对徐敬业的失败常常感叹不已。

《旧唐书》批评徐敬业没有听从魏思温的谋划,最终导致全家被灭族,太可悲了。

清朝的历史学家蔡东藩则认为,徐敬业的失败跟他的私心脱不了干系。一旦私心作祟,大事就被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