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诞生之初,往往是‘曲高和寡’的。推动科技落地的过程则更像是一场耐力跑,是体力、脑力水平的综合体现。”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中银科技金融学院第二届科技成果转化大赛决赛在上海举行,一位评委在决赛现场如是说道。

从“磁波刀”到脑机接口,再到新一代打磨机器人,据了解,第二届技术转移硕士(MTT)学员共参与了19个成果转化实践项目,项目广泛分布于生物医学、医疗健康、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

“这些项目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正处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早期。”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中银科技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刘少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些项目属于上海乃至国家重点关注的先导产业。

前沿科技项目的落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刘少轩指出,科技想要顺利落地,需要考虑市场需求、技术路线、竞争战略、盈利模式、供应链体系等多个方面。“市场需要大量具备复合型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技术、市场、金融、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项目发展前期,通过更高的视野,锚定一个对企业来说更有机会的赛道,能为技术后期的落地发展减轻许多阻力。在决赛现场,上海交大技术转移硕士MTT2023级学生、接力资本合伙人陆娇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于脑机接口等技术来说,不管是从市场认知度还是落地难度等层面来看,都需要一定时间。

提前进场规划,有助于帮助前沿科技在后期落地破局。“就情感脑机接口赛道而言,相比人机交互等应用领域,抑郁症等精神健康领域的市场需求更为刚性。”陆娇娇表示,在她的规划中,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积累,比如基于特定场景的数据和算法模型,可以在未来输出赋能给消费娱乐等其他场景的生态伙伴,“也能够给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支点”。

当大部分被市场看见的科技企业都忙着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时候,那些存在于“第一公里”的问题,同样值得被关注。

“‘第一公里’的问题,恰恰也是前沿科技项目在落地过程中更为隐蔽的痛点之一。”刘少轩表示,自己发现很多前沿科技创新的原点阶段,也就是项目的“第一公里”,存在着与产业实际应用场景不匹配的问题,创新的方向很多时候是技术驱动而不是需求驱动。

当初创团队用“科研思维”而不是“用户思维”来审视项目发展的时候,在后续的推进中,科技成果往往很难满足产业的实际需求。刘少轩也指出,中国直接融资金融市场不健全,市场上大部分基金主要关注中后期项目,而较少涉及原创性和早期风险较高的项目。他认为,这种投资倾向使前沿科技项目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对于已经有应用案例,并且正在尝试把摊子做大的企业,如何吸引资本,并选择合适的资本,也是一道难题。

上海交大技术转移硕士MTT2023级学生李梦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技术背景很强,且有一定产业链合作资源的企业往往不缺有意向的投资者。“但如何选择合适的资本为自己背书、赋能,还是一个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李梦飞认为,对于科研团队来说,如何在资本加持之下,仍然保留有自身的研发主动权和商业自主权的空间,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问题。

前沿科技的诞生和落地,不仅仅需要研发人员的努力。概念验证、商业计划书完善、项目融资、产业资源拓展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够为待转化科研项目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刘少轩表示,MTT项目旨在将学员们培养成为创新、创业科学家们的合伙人。

“科技要落地,看的不再是一项技术的单一切面,而是一个立体的发展成果。在此过程中,金融、商业化等因素都能成为有力的驱动因素。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这些要素推动科技落地。”刘少轩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