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快毕业了!虽然刚刚签约,但其实早就是单位的一份子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毕业生、2022级工程硕士陈梓畅即将于明年4月毕业,目前已签约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该单位正是学院为小陈量身“定制”的联培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卓越工程师学院“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每位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学生在研一结束时,都将到企业再“入学”,拥有不止“双倍”的学习、实践资源。

在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陈梓畅不仅拥有自己的联培导师,还与所里员工一样加入工作项目中,见识到企业在前沿领域从设计、研发到产品的全过程。“刚进项目组时,我就接触到了组里最核心的项目——大飞机C919显示系统的研制,通过这个项目,我学习到了航电显示系统的软件架构、机载设备的健康管理模块,为我后续课题选择与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陈梓畅表示。

工学交替,理论与实践互动共进

与本科生、部分专硕的企业实践不同,卓工学院工程硕博士的实践需要真正沉浸在企业大约一到三年。

离开象牙塔,走进生产线,这曾让不少老师感到一些担忧。“硕士生要在企业实践1—2年,博士生要在企业实践2—3年,这么长的时间学生会不会‘掉线’?怎么把控培养质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教授芦小龙告诉记者,2023年,他带了一名卓工学院的学生,此后的指导经历让他完全改变了想法。

今年8月,芦小龙的硕士生李芮丹进入联培单位航空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去企业之前,芦小龙与企业导师认真交流了几轮,共同谋划李芮丹的研究课题。

“5月份,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我与联培导师讲了我的研究方向和相关课题,对方是航空工业昌飞的总工艺师,负责飞机制造中的工艺,他对我们的研究很感兴趣,结合企业项目他尤其关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如何助力生产中的降本增效。”从这个方向出发,主要围绕直升机制造中某关键部件的镗孔工艺,两位导师共同为李芮丹确定了课题。“在现代制造业中,镗孔技术一直是关键工艺之一,正面临快速变革。过去置工艺参数都是靠经验,基于人工智能做镗孔工艺参数优化研究,非常有现实意义。”围绕这个课题,双方多次交流,确保李芮丹入企后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很多细节都是总工艺师来敲定的。”芦小龙说。

8月开始,李芮丹在企业开始“做中学”,“她可以直接到生产线与工人交流,每周能到企业一线收集工艺参数数据,工学交替,让她不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芦小龙介绍。在课题推进中,李芮丹理论方面有问题找学校导师,工艺生产有问题找企业导师,成长迅速。目前李芮丹到企时间4个月,已经完成课题所需实验,正撰写新方法的发明专利。

芦小龙发现,培养卓工学生,让自己也受益不少。“学生经常会聊到一些企业生产实践上的问题,对我也是一种启发。”芦小龙告诉记者,在培养过程中,老师也需要去对接企业,与企业团队也越走越近,“学生成了老师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让双方增进了磨合和了解,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合作。”

用实践“说话”,考核评价凸显初心

单人宿舍、生活补贴,交通费……记者采访了解到,卓工学院的学生们在企实习期间生活无忧,均获得了使其安心科研的条件保障。比如在生活补贴方面,入企后的学生享受“准员工待遇”。

在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陈梓畅不仅有实习补贴、实践奖学金,还有综合保险和餐补。陈梓畅告诉记者,企业在实践奖学金方面的考核主要取决于阶段性工作情况,“在全年4个季度的考核中,我已获得3次优秀的成绩。”陈梓畅认为,这可能与自己能顺利完成所参与项目任务有关,“近期我还代表部门到北京参会,发表了会议论文。”

陈梓畅不仅在企业备受肯定,在学校他也获评了国家奖学金。记者了解到,在南航卓越工程师学院,企业评价在国奖等评优考核中起主体作用,“比如说企业导师认为学生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发挥了什么作用?像课题参与程度、实践成果贡献这些都可以作为企业导师的评价标准。”芦小龙告诉记者。

强化实际贡献导向,突出应用导向。从评奖评优到学位论文授予标准,南航都突出以“实践”说话。记者了解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独立卓越工程师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让工程人才评价回归工程。卓越工程师学院并不规定学生必须发表论文或者专利,学位论文成果形式可以是工程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等。

“考核的明确指向,在减少一定论文压力的同时,也拓展了我们更多创新发展空间。”陈梓畅感叹,在企业课题推进时,他学会了很多书本里没有的知识。“我发现很多问题以为凭借理论很容易解决,但实际操作却与想象中不同。系统的很多功能细节需要反复确认和修改,我深刻地感受到什么叫做‘民航无小事’。”

在陈梓畅看来,近3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已形成了完美的闭环。“当我第一次搭乘C919航班从上海前往北京参加会议的时候,飞机起飞那一刻,我为祖国民航事业的发展感到无比骄傲。想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可能会成为大飞机的一部分,那种荣誉感油然而生,我觉得这会成为我未来克服工作上的困难一种强大的内驱力。”

一人一策,定制化培养卓工人才

“陈梓畅”们的学习经历正是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的方向。在将军路校区的南航“创新工场”,宽敞明亮的大楼中有三层是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工程技术中心,在入企之前,学生将在这里接受实训。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兵介绍,与过去零散的实践项目不同,目前卓越工程师培养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全新机制,采用校企双主导——共同招生,共同选题、共同培养、共享成果。“卓越工程师学院每个学生的培养,学校都会跟对应的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实现‘一人一策’。”

2022年,国家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加快培育卓越工程师队伍,南航成为首批专项试点高校。2023年11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成立后,学校将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等国家急需人才专项纳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的培养体系。目前南航卓工学院全日制在校生已有200多名,眼下已完成第四批工程硕博士专项计划的遴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兵介绍,近年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越来越受到本校推免生的青睐,此次南航2025级工程硕博士班的招生中,报名人数远远超过招生计划数,推免生成绩排名位列前30%,同学们热情高涨,而这也是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高度认可。

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已经日渐成熟,各高校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和特点的培养模式,阶段性成效显现。

陈兵介绍,南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为独立的二级实体机构。学院实施理事会负责制,构建校企一体管理机制,目前有航空工业、航天科工等20个企业理事单位。截至目前,学校已经与11家头部企业在12个关键领域进行合作。学院已聘请了107位卓越工程师学院企业导师。聚焦国家战略急需、调动校企优势资源,构建产教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比如与中国商飞合作共建了6门课程,与航空工业、中国航发等共同开发28本教材……

“培养体系的创新,为的是让企业拿出真需求,学生去解决真问题,锻炼真本领,最终产生真成果。目前来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学生在单位受到高度评价,大部分学生表示将留在联培单位就业。”陈兵表示,未来学校将围绕国家与省重点产业集群,聚焦学校特色优势,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校内工程师技术中心,建设“类企业”级别的仿真环境及工程技术实践平台。同时,继续扩大卓越工程师人才自主定制化培养范围,与企业尤其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战略的企业深度合作,自主培养更多的未来卓越工程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文 王子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