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芥末堆发表的一篇文:《我在县城做教培?》,强烈建议点击穿越过去看看。

我们的教育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县城里写满了答案!

文中有一句话:

“就像一潭湖水,县城在它的最边缘处。即便湖中心卷起滔天巨浪,边缘是最后感应到的。”

相较于希哥的柔情似水,细致入微,我就简单粗暴一些。

暑假时也写过一个关于县城的教培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培训班门前扯起了暑假班招生的横幅,有的整栋楼一下课都是孩子,还有各种封闭式的训练营、全日制的补习机构,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

县城的教培江湖总是充满了各种打破次元又符合常情的东西。

在希哥的文里提到了一个口才机构,顶峰期有500学生,但现在不到300人,剩下的学生都申请了停课。

原因是:“孩子压力太大,什么都学不进去。”

除了学科,其他兴趣班都停了。”

这个有没有代表性呢?

根据我的走访观察,县城、甚至地级市场,非学科招生困难的情况基本属实。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很多美术、书法、舞蹈类艺术机构,特别焦虑。

而且,不约而同的开始踏足与学科相关的赛道。

比如AI自习室,来问我的不少。

包括前两天在信阳走访的两家艺术类机构,在当地做的算是相当头部了,但是,都把闲置的教室空了出来,做成了AI自习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阳某书法培训机构的Ai自习室

有人说这是坑。

但是,对于非学科教培来说,不改变是死,改变只是让自己多了一个机会。

不甘心。

怎么会甘心呢?

曾经的辉煌,几百万、几千万的盘子,资本的追逐、政策的风口,都不如这萧条的经济打击来得猛烈,迅速摧毁了大家原本上涨的欲望。

非学科已经不可避免地开始进入下行通道。

而学科因为种种原因,则被放到了一个相对刚需的位置。

和无处不在的竞争有关,和升学就业的压力有关,和根深蒂固的观念有关,和科技变迁的不可捉摸有关。

大变革时代,我们都想抓住一些确定性的事情。

中高考轻易不会改,这个确定。

小镇做题家们除了考试升学之外,别的路径依然很窄,这个确定。

家长更愿意在把钱投在学科培训上,这个确定。

教培人要生存,就要做距离学科最近的科目,这个也确定。

ok。

于是,当一二线大城市的焦虑感传达到县城的角落,就变成了全员卷学习

无数县城乡镇的孩子眼睛没了光。

包括我自己老家上了小学的侄子、侄女们,明显不再活泼好动,变得“目光呆滞、了无生气”。

前两天一位初中同学给孩子办满月,有个在县城私立学校当班主任的同学说:“你还不让你女儿学点东西呀!

我们这里一年级就很紧张了,幼儿园已经开始教20以内加减,拼音还有写字了。”

到时候跟不上会被老师嫌弃!

当我听说,她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晚上都要写作业。

就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还拿出了4岁多孩子写的字帖。

这位同学在县城任教十几年,明显的感受是:县城的教学越来越紧!

连省城郑州的家长都把孩子往他们这里送。

一是价格差,二这里超前学。

所以,她更愿意只教一二三年级,循环往复,因为再往上,高年级孩子就会变得很叛逆,很难管。

为什么?

为什么现在孩子们的叛逆期提前到了小学?

初高中孩子的抑郁症高发?

医院里学习困难的门诊会爆满?

我在希哥的文字里找到了答案:

“强行的用集体记忆覆盖,磨灭个人生活里的记忆,结果是让真实的内心蒙尘。”

“如果连续数十载、不停歇地让我们的孩子去被动记忆、去填充纸上信息,这种做法只会剥夺他们的追问和反思能力。”

哎!

停掉的兴趣班,保留的学科,看似是县城孩子向上内卷的进步阶梯,其实只是是整个社会运转体系在教育系统的映射。

而作为教育的衍生产品,教培,则成了这种映射中唯一得益的一方。

讽刺的是,教育资源越优渥的地方,教培越发达。

什么时候,我们能通过科技改变这种状态,打破教育资源的垄断和不均,让优质的资源完成最大范围的覆盖。

助力教育公平,让孩子学习、升学、考试、就业更简单、更多元一些。

有待看到本文的每一位教培人,共同努力呀!

作者简介:八月哥,教培江湖主笔,写过80w+爆文,跑过3个马拉松,不抽烟、女儿奴,感谢关注!

热点文章

热爱方抵岁月漫长!山东云游探访小结年入百万,教培老师拿命赚钱同城IP——这100位教培老师决定亲自下场!12月,教培炸裂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