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9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破产重组事件,让整个中国造船业都感到震惊,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就是一次“跨国合作”的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13年,大船海工接到了挪威Seadrill公司价值130亿人民币的钻井平台订单,这原本被视为“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却最终将大船海工推向了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家曾经在行业内名声显赫的企业,最终因为巨额债务而黯然离场,这究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商业灾难,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圈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跨国合作中的陷阱

造船业,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已经成功超越众多竞争对手,成为全球造船业的领头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船海工,作为这支强大舰队中的旗舰,曾经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资金背景,一度成为业内的标杆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即便是再坚固的战舰,也难以抵挡突如其来的风暴。2013年,Seadrill公司提供了一份价值130亿人民币的钻井平台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大船海工来说,这份订单不仅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更能够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和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这份看似普通的合同中,隐藏着致命的“陷阱”。首先,定金的支付比例过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国际惯例,造船业通常要求客户支付30%到50%的定金,以确保造船方的资金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Seadrill仅支付了10%的定金,即13亿人民币,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妥协,却为后来的资金问题埋下了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钻井平台的建造成本极高,10%的定金远远不足以覆盖前期的巨额开支,这意味着大船海工必须先行垫付资金,一旦项目出现问题,财务压力将巨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合同中关于仲裁机构的选择也存在重大问题,双方争议将交由挪威的仲裁机构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惊讶的是,大船海工在这一条款上并未提出异议,可能是出于对合作的乐观预期,也可能是缺乏国际法律经验,这一看似公平的条款,实际上让大船海工在法律层面处于不利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挪威仲裁机构的“主场”,大船海工的利益很难得到公正保障,这也为Seadrill日后的毁约行为提供了便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合同签订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大船海工在风险评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对国际商业惯例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低比例定金和仲裁机构选择等关键条款的风险认识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对Seadrill公司的背景调查不够充分,未能预判其潜在的毁约风险,这种盲目的乐观和轻信的态度,最终让大船海工付出了沉重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合作共赢”到“破产重组”

订单签订后,大船海工全力投入到平台的建造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好景不长,2018年,国际油价剧烈波动,全球能源市场陷入寒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eadrill公司以“经济形势变化”为由,单方面取消了6座平台的订单,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大船海工措手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令人愤怒的是,Seadrill不仅取消了订单,还要求退还13亿定金,并索赔利息,Seadrill的毁约理由显得苍白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项目初期,Seadrill并未对市场风险提出任何预警,反而在项目进行到一半、大船海工已投入巨资后,突然宣布取消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eadrill并未积极寻求其他解决方案,如减少订单数量或调整交货时间,而是直接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单方面撕毁合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种种迹象表明,Seadrill的毁约行为并非完全出于经济原因,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动机。单方面毁约后,大船海工的处境雪上加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这些钻井平台是根据Seadrill的特定需求定制的,高度专业化,很难找到其他买家,这些原本价值连城的“钢铁巨兽”,瞬间变成了难以处理的“烫手山芋”,给大船海工带来了巨大的财务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eadrill的步步紧逼,让大船海工的财务状况迅速恶化,到2018年底,大船海工的负债已高达19亿人民币,资金链濒临断裂,甚至连日常运营都难以维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在2019年1月,大船海工不得不宣布破产重组,成为中国首家因跨国合作问题而破产的国有船企,这无疑是中国造船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危机化解

大船海工的破产,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了重创,也对中国造船业的国际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政府果断出手,启动了对大船海工的破产重整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连市政府主导了一项债转股计划,将大部分普通债权转为企业股权,这大大减轻了大船海工的债务负担,避免了企业彻底垮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府还积极推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大船海工提供理赔帮助,经过多方努力,大船海工最终获得了17.5亿元的理赔款,这笔资金为企业的重整注入了“强心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盘活大船海工的闲置资产,政府成立了国海海工资产整合平台,专门接手和处理大船海工的未完成钻井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技术升级和市场运作,这些闲置资产变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大船海工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船海工的管理团队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执行力,在破产重组期间,他们不仅成功交付了两座自升式平台和两条全球首制的乙烷运输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完成了全国首个8500方LNG加注船的下水任务,这些项目的顺利进行,不仅证明了大船海工仍然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也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重整期间,大船海工还获得了一批新订单,总金额高达20亿元人民币,这些新订单的到来,不仅为企业的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稳定了员工队伍,重振了市场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船海工的破产重组,是一次成功的危机管理案例,政府的果断出手、企业的积极自救,共同谱写了一曲“涅槃重生”的赞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起事件也为其他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面对危机时,要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最终渡过难关,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大船海工的经历,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一面镜子,它警示我们,在走向全球化的道路上,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企业必须加强风险意识,提升法律素养,熟悉国际规则,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起事件也提醒我们,国际合作并不全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陷阱和挑战,中国企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擦亮双眼,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走向更成熟的全球化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