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撰文/ 张 南

编辑/ 黄大路

设计/ 席 然

我们今天说的是一家众所周知的车企,但是因为它的能量太大,所以这里只能说是X公司。

最近,X公司因为要求供应商明年再降10%的价格而犯了众怒,一时间引来各路人士口诛笔伐。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敢直接点名,毕竟它还是某某必胜客。

现如今,X公司的雄心已经世人皆知,不仅要做中国汽车的老大,还要成为世界的巨无霸。这本来是中国汽车产业梦寐以求的好事,大家也是与有荣焉,但因为“吃相”实在难看,我们不得不来说说它的商业逻辑。

首先,不得不说,X公司把握住了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个战略机会。2020年开始,中国产特斯拉销量高歌猛进,进一步带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纯燃油车做得不怎么样的X公司在插混和电动化方面还是有不小的积累,于是果断跟上这波市场潮流,宣布停止燃油车生产,一时间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带头大哥”。

这位大哥势头非常生猛,经过2021年的蓄势,2022年销量已经让人瞠目结舌。其中原因还在于第二个因素,它长期做消费电子产品,芯片资源远比友商充足,而新冠疫情期间的芯片短缺,让很多车企面对市场的强劲需求而只能望洋兴叹。

这还不算完。X公司有自制动力电池的能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时候,动力电池原材料居高不下,“宁王”为了自己的生存,动力电池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而X公司自制动力电池,这让其能够舍弃动力电池公司利润。占据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大头的动力电池自制让X公司拥有了根本上的成本优势。

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说,“宁王”帮助X公司打击了众多车企。这是X公司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强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能力也代表了其研发水平有一定水准,比如疫情期间芯片紧张但它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切换芯片,比如它确实在汽车研发上有一定的独到之处,这也让其敢于更加大胆整合供应链。

诸多拥有核心技术的供应商被X公司选上之后,要求“黑盒开白盒”,很快它自己也就能够自制个七七八八。虽然产品可靠性、鲁棒性之类还有待验证,但是成本至少大大降低了。

汽车是强调安全的商品,工规级、消费级零部件理论上不能上车,但是它却不信这个邪,敢于打破这个常规,不仅新冠疫情期间敢用,正常年份也敢用。比如某些座舱类芯片,X公司觉得,恶劣条件下或极端条件下虽然可能导致失效,但这毕竟还是小概率事件。

还有消费者对事关成本的环保不环保的问题根本不敏感。一般来说,消费者只是不满意自己的汽车发动机怎么动不动就启动,而并不关心自己的油箱到底环保不环保。当然,如果没有人非得要个说法,那么,这个发动机估计是不会自动启动的,而消费者也不会因此而不满。

所有这些动作都是跟成本挂钩,成本低了,价格低了,销量就有了上升的重要基础。必须承认,这些年,X公司产品在插电省钱、魅点营造,以及外观造型方面确实也让消费者心动。加上X公司有把营销上升到战略的位置,容不得别人说点什么,舆论上,它被塑造成行业明星。

我们确实佩服X公司的野心或雄心,全国各地都渴望着它去建厂。短短几年间,各地出钱帮它建了足以让它成为世界级选手的产能,然后就等着它把开足马力运转。这让X不能有任何停滞,必须继续高歌猛进,于是,多品牌、多品类、多车型策略用上了,但是更重要的还是降价。

那么,X公司怎么能够继续降价的呢?一方面它利用地方的钱扩产能,一方面又无偿拖欠设备供应商的资金,再看看它无偿占有生产部件供应链的资金,加起来就是天文数字。也就是,它甚至不需要银行贷款,只要占有这些供应商的资金,就已经能够极大降低自己的成本。

为什么这些供应商愿为鱼肉呢?因为X是行业龙头,给它供货配套,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行业的地位。一些初创供应商还靠着资本来生存,就更需要这样的巨无霸来背书了。大多数供应商,只要一息尚存,基本上都能委曲求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X公司怎么占有供应商资金呢?“3+6”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付款账期。供货之后,3个月开票,但它是企业内部的承兑商票,也就是“X链”,必须再等6个月才能真正拿到钱。这也让特斯拉这两天能嘲笑X公司的重要原因。如果供应商现金流紧张,急着拿到现金,那对不起,你至少再让出5个点的贴现手续费才行。

如果供应商有不错的利润,这样等等也不是不行。但是,现实很骨感,供应商们不少已经是“皮包骨头”,如果再让出贴现手续费,那么还有什么钱可赚?如果不及时拿到钱,万一主机厂有个三长两短,有些供应商,以往多年挣的钱恐怕要一朝全部赔进去。

但是,友商们也不是傻瓜,现在也开始依葫芦画瓢,你价格低,我价格也低,你压供应商,我也压供应商,你有X链,我也来个Y币。行业的“内卷”就这样越来越厉害。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于是就有了X公司进一步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通知。

最近几天,有人呼吁X公司回头是岸,表示“卷王没有未来”。但是,它恐怕不会这么认为,它有自己的逻辑,再干三到四年,把同行卷死,到那时候,自己就可以重新做人,让行业回归正常秩序,因为自己已是行业老大,那时,就不仅有了对B端的定价权,也有了对C端也就是对广大消费者的定价权。

这就是所谓的赢家通吃。这样在互联网行业发生的故事能够在汽车产业能发生吗?它能够绝杀友商吗?这个产业的未来在哪里?或许,答案要等到现在被逼到墙角的供应商最后敢说:信不信,我死给你看?

(来源:轩辕商业评论)

中企君荐读

编辑:米果。

本平台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原著版权,如您对我们的文章存在异议,欢迎后台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处理。

在这个时代,我们以传播信息、分享知识为己任。

微信关注中国企业报公号:zgqybnews,关于财经你想知道的这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