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枫泾古镇的庆丰桥边,有一家专门售卖粧糕、青团、梅花糕等糕点的小店,古色古香的牌匾上刻着店名——“糯味坊”。铺子虽然藏在小巷中,但前来购买、定做糕点的顾客络绎不绝。
一如古镇上众多的作坊店,“糯味坊”也是一家夫妻店,店里的产品都是枫泾本土的糯米食品。如今,夫妻俩都已年过六旬,开店也有20余年。
首次创业热气腾腾“吃螃蟹”
“粧糕在枫泾不稀奇,以前我们村里几乎家家都会做,但是我们想到了把粧糕作为一门手艺来赚钱。”店主陈桔生回忆道,20年前,在枫泾古镇旅游对外开放的契机下,夫妻俩在古镇租下了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铺面。
“当时我们也有分工的,我在北镇的三桥广场那边摆摊卖梅花糕、海棠糕,她在南镇店里负责人家定做的粧糕。”夫妻俩极富商业头脑,“那时候北镇先开发,游客多,梅花糕特别热销。” 陈桔生说道。
而在另一边的店里,粧糕的销售也如火如荼,“我们运气好,那时候建房、买房搬新家的人很多。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乔迁、新婚都需要粧糕,寓意节节高。”妻子朱静华说道,那时店铺在没有知名度、没有客人的局面下从零起步,凭借着勤奋和追求品质的执着,在口口相传中,粧糕的销售额突飞猛进。
“最近一两年,每天都能卖200屉左右的糕,最多的有一户人家新婚在我们这里订了300多屉,五个人连轴做了两天的糕。”朱静华回忆道,“因为我们都是按照传统的工艺来制作,馅料用的是豆沙、枣泥,这些都是我们每天早起熬的,不会买预制馅料。”
每天早上5点不到,缥缈的蒸汽就从“糯味坊”的木窗格里翻腾出来,沸腾的锅中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丈夫挥着锅铲不停地熬制豆沙,妻子则在一旁娴熟地溲粉、铺粉,把成型的米粉团从模具中倒出来,端进蒸箱蒸煮,这热气腾腾的日子,一干就是20多年。
二次创业脚踏实地往前行
时间来到今年6月,朱静华夫妻俩开厂了,经营面积一下从不足20平方米扩展到了600多平方米。不变的是,夫妻俩还是坚持用传统工艺做枫泾粧糕。
“根本来不及做,现在比以前忙多了,3点就要起床做糕了。” 朱静华表示,为了开拓市场、赢得市区口碑,以往每天工作8个多小时,现在则要卖力奋斗13-15个小时。
原来,在机缘巧合下,枫泾粧糕口碑担当的“糯味坊”与老品牌“叶聚兴”实现了合作,朱静华奋力赶制,就是送往市区的11个门店,让老顾客们买到的粧糕品质始终如一。据悉,这几天,他们每天制作300屉左右的糕,随着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一天制作的量有望突破1000屉。
立足古镇、放眼市区。供不应求的销售让朱静华把更多时间花在“带徒弟”上,“这两天又有两个徒弟出师了。而且,我把儿子也拉进了厂里,希望注入年轻人的思维,瞄准年轻的需求,围绕粧糕做定制,干出一番新的事业。”
“我们也在尝试用新的式样和包装让传统粧糕年轻起来。”他们的儿子陈梁说道,“今年,我们为枫泾古镇特色旅游品牌水乡婚典定制了独一无二的款式,就是采用红色糯米粉制成爱心形状的糕,同时,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做多彩的文字造型。”对于未来的发展,陈梁坦言,看着爸妈干事创业的劲头那么热乎,等线下门店的销售稳定了,他们会依托“叶聚兴”这个老品牌进行深度融合,让枫泾的“土特产”畅销全国。
虽然“糯味坊”的生产地点变了,但是朱静华夫妻俩一如既往地将糕粉过筛,用尺刮去余粉,再把模具倒过来焋打……传统的制作手法如同温馨细腻的仪式,把人间烟火和亲情温馨都藏在对传统美食的传承和眷恋中。
通讯员:唐杰峰
编辑:干钰琼
责编:程佳域、俞萝寅
审核:陈建军、林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