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教师报和郑州市惠济区教育局联合主办、郑州陈中实验学校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教师报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在郑州举行。

课博会一在“课”,以课立会;二在“博”,海纳百川。课博会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呈现天南海北不同形态的好课,还在于业界专家分享关于好课的真知灼见。

本期我们特别整理了本届课博会与会专家主旨演讲的核心观点,以飨读者。

来源 |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版

作者 | 余文森 福建师大教育学院教授

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综合专家组核心成员

整理 | 本报记者 金锐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法则”,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实践、落实新课标。

那么,新课标究竟“新”在哪里呢?

新课标“新”在内容和结构上,它是一个结构完整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包括内容标准、活动标准和质量标准,这三个标准分别对应了教材、教学、评价,所以新课标体现了新教材、新教学、新评价的一致性。

新课标“新”在问题和性质上,它是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答。我们需要培养什么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我们怎么培养人——通过学科实践培养人;我们用什么培养人——用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培养人。

要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就要通过确立、编写、使用教学目标让核心素养可视化、可感化、可测评。其中既要思考“目标应该怎样写”,又要思考“目标应该怎样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学科实践。学科实践是一种儿童在场的学习,是一种儿童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的学习,是一种更能激活学生活力和创造力的学习,因而也是一种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学习。学科实践还要充分体现学科性,是一种基于学科、通过学科、为了学科的学习。有学科参与的实践可以防止实践活动的泛化和浅化;没有学科元素的介入和参与,实践活动就可能出现虚化和空化。

学科实践的载体和抓手包括情境、问题、任务、项目等,教师教学时需要基于情境、基于问题、基于任务、基于项目。学科实践应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包括“知识习得阶段”和“知识运用阶段”,进而可以总结为“用以致学”和“学以致用”,这是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的完整过程。其中,知识习得阶段包括问题与任务、活动与探究、概念与理性,知识运用阶段包括情境迁移、问题解决、纠正完善。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以知识的联系和统整为纲,在整体、联系、统整之中进行教学,从知识点课堂走向大概念课堂,从碎片化知识教学走向统整化知识教学,从“多而杂”教学走向“少而精”教学。

知识联系的深度、高度、广度决定了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孤立的知识、碎片化的知识、表层浅层的知识不足以内化、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而言,能否看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其学习能力和智慧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能力和智慧意味着:能在不同知识之间看出相同点,能在相同知识之间看出不同点;不仅能够看出知识之间的直接联系(显性联系),而且能够看出知识之间的间接联系(隐性联系),特别是能够从似乎没有关联的知识之间看出彼此的内在联系。

所有知识都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知识的相互联系就表现在彼此的共性和普遍性之中。只有准确、深入地挖掘提炼出学科知识背后共性的学科本质、思想、方法,才能真正建立整体性和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整体优化的教学。

大概念究竟是什么?如果一个单元是一棵树,那么大概念就是树根;如果一个单元是一座房屋,那么大概念就是地基;如果一个单元是一串珠子,那么大概念就是主线;如果一个单元是一次旅行,那么大概念就是目的地……大概念的大意蕴就在于“共性”,正如古人所言:“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