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的那些事儿,总是不那么简单!
一、那些凭借古玩白手起家的少数人,最终大多选择了退出这一行当,转而投身其他领域。例如,马未都开博物馆玩自媒体,对于过去民间捡漏的事再也闭口不谈。因为风向已经变了!
二、文博界整体面临质疑,根源在于其缺乏对市场文物、多样标本及高精度仿制品深入了解和实际操作的历练。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文博界内部的创新与进步,还影响了公众对文物鉴赏、保护及文化传承的信任与热情。
三、中国古董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历经各个时代的演变与发展,其内涵与外延都极为丰富。即便是最资深的专家,穷其一生之力,也只能触及古董世界的冰山一角。对他们而言,大多数都是未曾谋面的新面孔,更不用说进行系统的研究了。
四、中国近年来基础建设规模空前,但官方博物馆近20年鲜少从民间征集文物。根本原因在于国家鉴定能力下滑,频繁失误于鉴别赝品和高仿技术,导致谨慎过度。为避免错误与责任,采取保守策略。
五、保守的征集策略,使得民间的大量精品文物,流失到了国外,让国外的利益团体将价格超高,再卖回国内。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而参与其中的人,毋庸置疑就是阻碍民藏的人。
六、很多藏家寄望于专家来研究自己的藏品,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业内专家对于民间收藏的淡漠态度已是公开的秘密。面对“你能提供多少研究经费?”这样的现实考量,以及藏品即便被认定为“国宝”也与专家个人无直接利益关联的现状,说白了就是关我什么事?
七、许多企业家和富裕人士怀揣着成为收藏家的梦想踏入这个领域,然而,由于理念偏差、误导或是对风险的畏惧,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在初次尝试后便匆匆离场。性格,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收藏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八、所有的商业鉴宝结果都是“个人意见”,和国家权威没有半点关系!
九、中国文物的切实保护,关键在于职能部门能否打破常规,我们不仅需要体制内经验丰富的专家,更应广泛吸纳体制外那些有实战能力、对文物有深厚感情与独到见解的民间人士。他们不仅能够为文物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还能有效弥补体制内资源与视野的不足。
十、过多宣传“捡漏”现象,给人以一夜暴富的错觉。但实际上,“捡漏”如同“守株待兔”,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地摊上的好古董,唯有识货者才会珍惜,否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个旧物件。
十一、收藏界讲究公平,交流会中,精品说话,眼力胜过身份。现实在于,收藏经历不被看重,拿不出好藏品即是失败。与其抱怨,不如自我提升,了解规则,结交人脉。社会不围着人转,适应方为上策。二八定律难破,民藏精英虽崛起,却仍是少数人成就,他们靠实力脱颖而出。
十二、收藏讲究方向,选对路子跟对人,否则不管你付出多大努力,都是白费力气。
十三、国家应该积极推动收藏事业,不仅能够促进就业,还能有效实现文物的阶段性保护,即“藏宝于民”。这样的话,民众全身心投身于务实的古玩收藏中时,自发地为国家文物收藏与研究贡献力量,还无暇顾及各类社会纷争,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