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36万雪花白银被翻了出来,乾隆得知后哈哈大笑:“好一个文官清流,好一个肱骨大臣,实乃国之蛀虫也!”可当乾隆查看记录后,脸色铁青异常难看,又灰溜溜派人将东西全部退了回去……
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一个小小知县想要贪污,那是很容易,对于作为三朝元老的张廷玉来说,那更是易如反掌。
不过张廷玉的风评一向都很好,在雍正时期更是与雍正达到“义固君臣,情同密友”的程度,引得很多大臣羡慕嫉妒。
张廷玉的父亲是大学士张英,在朝廷上说话也有一定分量,受到父亲的教导和熏陶,张廷玉在政治和为官之道上如鱼得水。
康熙时他就初显才能,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在畅春园召见张廷玉,当即让他赋诗一首,张廷玉也不怯场,立马就能做出两首七言律诗,让康熙大加赞赏。
此后张廷玉就被允许陪在康熙身边陪同游玩,夏天去热河避暑,秋天去边塞狩猎,蒙古巡游也是张廷玉陪同,足可以见康熙对张廷玉的喜爱。
不过此时张廷玉还只是受到赞赏,并没有进入权力中心,直到雍正即位后,他承担多个要职,并且被任命为皇子的老师,加封太子太保,乾隆就是张廷玉的学生之一。
在雍正时期,张廷玉虽然是汉臣,但是他手中的权力比满臣还要大,这得益于他与雍正志同道合,配合雍正“打工皇帝”的身份,张廷玉的很多政治举措都得以实现。
解决浙江、江西等地的棚户问题;具体落实军机处的建设工作,将军机处发展成朝廷的权力中心;对奏折制度进行改革,大事用折子,小事用疏,提高工作效率。
雍正十年时,山东连年饥荒,人们都交不起赋税,张廷玉将上报雍正,建议减免当地士绅的赋税,让上千人压力减小。
正是这些建议深得雍正的心,因此在雍正病重时才将辅佐乾隆的重任交给他和鄂尔泰,并且留下遗诏:张廷玉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是多大的荣耀?在古代,太庙是皇帝供奉祖先的地方,每次供奉皇帝都要下跪磕头、烧香。
作为皇帝的祖先,享受这样的待遇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些外人,配享太庙就意味着他也能得到皇帝的供奉,甚至磕头烧香,这是古代人最高的荣誉。
因此雍正的这道遗诏,足以看出他对张廷玉的倚重,不过却引起了乾隆的不满。
虽说少年时受张廷玉教导,但乾隆作为典型的皇家子弟,心胸没有雍正那么宽广豁达,对于汉臣更是看不上。
而且古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雍正时期的重臣,到乾隆时就不应该再享有那么大的权力。
因为一个人手握权力太久,难免会生出异心,而且张廷玉的风评实在太好,让乾隆的地位受到威胁,因此乾隆有意疏远他。
乾隆的这些小心思,自然是没逃过张廷玉的眼睛,他也明白急流勇退的道理,于是逐渐放松手中的权力,乾隆二年就辞去总理事务之职。
但乾隆也不想落人话柄,于是加封他为拜他喇布勒哈番,晋三等伯爵。之后有加封太保,又告诉他清朝文臣没有一个爵位到候伯的,只有他张廷玉一个。
表面上是无上的光荣,但话里却是各种挑刺,张廷玉明白,于是在乾隆十三年开始,就向乾隆请求告老还乡。
没想到乾隆依然不放心,还说:“你是三朝元老,被父皇倚重,怎么能告老还乡,应该为国家鞠躬尽瘁到最后一刻。”
但张廷玉仍旧是逮着机会就恳求致仕,公元1750年,张廷玉又提致仕之事,却撞上皇长子去世,惹得乾隆不高兴,警告他想想自己配不配享太庙。
张廷玉深感恐惧,自己上疏请求取消这份尊荣,乾隆也就取消了。之后张廷玉亲家朱权获罪,乾隆牵连张廷玉,对其抄家,将此前赐给他的赏赐收回。
当看到从张廷玉家搜出来的36万两白银和各种字画时,乾隆仿佛抓到了张廷玉的罪证,下令查清这些钱财的来历,好好治他一罪。
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因为这些白银都是康熙和雍正赏赐他的,每一笔都有合法来源,清清白白。
乾隆只好灰溜溜地让人将东西送回去,并且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参考信息: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七十五.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8048-8052.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