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庐山高图》
纸本墨笔浅设色,193.8×9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
引子
陈宽是沈周的开蒙老师,在老师70岁生日的时候,沈周画了一幅给老师祝寿的画,就是《庐山高图》,成了沈周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文章里,对两人的师生关系有过介绍。
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
同县的陈孟贤,是陈五经陈继的儿子。沈周年轻时跟随他学习,得到了他的指点。小孩子的启蒙,还是要正儿八经地找一个蒙师。自己父辈再厉害,夹着亲情,很难开蒙。古人就有易子而教,就是这个缘故。不然,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很可能导致孩子讨厌,进而远离诗书画。现在很多教授家庭,孩子不爱读书,不爱学习的有很多,就是教授们自己教得太多,导致孩子厌烦了。
说到陈孟贤,就是陈宽。陈宽,字孟贤,号醒庵,祖籍庐山南康府人,其曾祖天倪先生陈征迁居江苏长洲。而沈周在41岁的时候,就给老师陈宽画了一幅传世经典画作《庐山高图》。为老师庆贺七十大寿。
陈宽的父亲是陈继,祖父是陈汝言,而陈汝言是吴门画派的先导者。号秋水,擅长画山水、人物,宗法赵孟頫、董源、巨然。所以,我们看到沈周既有家学传承,也传承了陈宽这一脉。
因为陈宽的祖籍在庐山,画庐山高图,一则溯生命之根,二则祝福老师高手,有寿比山高之意也。三则以庐山之高,言老师的学人与人品之高也。
二
匡庐传统
当然庐山有深远的文化意蕴。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的这首诗,写的就是庐山大林峰,乃人间仙境也。
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详细记录了庐山的风物,以及他在那里的生活。
沈周没有去过庐山,所以他所画的庐山高图,是他想象中的庐山,也是以诸多文学作品为基础想象出的庐山。宋代陈舜俞撰有《庐山记》。
三
云雾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去了庐山,山高,雨水多,雾多。还有庐山云雾茶。当时坐车中途,那半山腰的云雾,一下子映入眼帘,到现在也不能忘却。
沈周的这幅图,五老峰耸立,如一把把利剑一样,直冲苍穹。而山腰处,云雾缭绕,宛若仙境。
画庐山,其云雾是灵魂啊。
苏轼就感叹:“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特别能理解东坡先生的这句话。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画好庐山云雾,就抓住了庐山的神魂也。
而山水画的云雾,最见画家的境界。所谓“气韵生动”,也最能在云雾里体现。真是张九龄所写的“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诗仙李白观之,则写出“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云海翻腾,真是绝美壮观。
正应了《庐山记》里的这段描写:
其山大岭凡有七重。圆基周回垂五百里。风云之所摅。江湖之所带。高崖反宇。峭壁万寻。幽岫穷岩。人兽两绝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抟。而璎珞于岭下。及至触石吐云。则倏忽而集。或大风振崖。逸响动谷。群籁竞奏。奇声骇人。此其变化不可测者矣。
庐山山脉主要有七座主要的大山岭。它的圆形山基周长接近五百里,既是风云交汇的地方,也是江河湖泊环绕之地。高高的山崖如同反曲的屋宇,峭壁高耸,高达万丈。山中幽深的洞穴和穷尽的岩石,既无人迹也无兽踪,显得异常荒凉。每当即将下雨时,先有白色的雾气在岭下盘旋聚拢,如同璎珞一般。等到这些雾气触碰到山石,便化作云雾,迅速聚集起来。有时,大风刮过山崖,发出响亮的声音,震动山谷。各种声音竞相响起,奇特而惊人,这就是这座山脉中变幻莫测的景象。
四
瀑布
庐山的瀑布,也是一绝。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笔触写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有些夸张啊,这就是李白呢。
沈周的庐山图,不是一个无人烟的自然山水,而是一个可居可游的山水空间,这一条路沿着山体蜿蜒而上,便是人迹。
而瀑布奏响的山水清音,泪崩虎啸之声,一直在这幅画中持续不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崇山,飞瀑,气象打开了,细腻的笔触,用心到了,能成为经典,确实是有东西。
五
笔法与构图
沈周四十岁前,多细笔,之后多粗笔,这幅图基调是细笔,主要集中在中景的描绘上。远景的五老峰,多粗笔皴擦。近景的山体,多是粗笔皴。
采用高远的透视法,在山脚望山顶仰望,突出了山势的雄伟。也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敬意,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仰望。山是主体,山之博大,能容众物。
整幅图的构图非常繁密,崇山峻岭,层层高叠,长松巨木,瀑布奔腾,云雾缭绕,正处于元四家之一的王蒙。
上次去上博东馆,看到了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当时脑袋里一下子就和沈周的《庐山高图》对照了一下,沈周肯定是有所借鉴的。
元 王蒙 青卞隐居图轴
纸本墨笔 140.6x42.2cm 上海博物馆藏
特别是远景的峰头,其形神,何其相似!
还有瀑布的形态。
我们可以看出王蒙到沈周的一脉相承。
六
生命桃源
我们细观,“林尽水源”处,有一个洞口。在这幅图里,似乎是一个闲笔,又似乎有更深的隐喻。
庐山桃花源景区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是战国时期楚王宫后裔康王避秦乱而藏身宝地,又名康王谷,是庐山第一长峡谷,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创作原型所在地。
这一个洞口,一下子让我记起: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是文人所向往的生命的桃花源。以此祝福老师,乃生命安顿的祝福。
七
题款
《庐山高》图上沈周赞文
庐山高,高乎哉!郁然百五十里之盘踞,岌乎二千三百丈之巃嵸,谓即敷浅原,培嵝何敢争其雄?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日夕吞吐乎其胸。回崖杳嶂鬼手擘,磵道千丈开鸿蒙。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时有落叶于其间,直下彭流霜红。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熊。其阳诸峰五老人,或疑纬星之精堕自空。陈夫子,今仲弓,世家庐之下,有元厥祖迁江东。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钟于公。公亦西望怀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昔闻紫阳妃六老,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我尝游公门,仰公弥高庐。不崇丘园肥遯七十祀,著作搰搰白发如秋蓬。文能合填诗合雅,自得乐地于其中。荣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
庐山啊,是多么高耸啊!它郁郁葱葱地绵延了一百五十里之广,高高地耸立着,达到了二千三百丈的雄伟高度。如果说这就是那广袤的敷浅原山,那么其他的小山丘又怎敢与它争雄呢?从西边流来的大江如同天堑一般,在庐山脚下洗涤着它的双脚,而云霞则在日日夜夜中,在庐山的怀抱里吞吐变幻。庐山的悬崖峭壁,幽深的山谷,就像是鬼神用大手劈开的一般,而那深邃的山谷中的道路,仿佛是在鸿蒙初开时就已存在。瀑布淙淙流淌,倾泻而下,仿佛永无尽头,那雷霆般的水声,让听到的人都震耳欲聋。有时,落叶也会随着水流一同落下,染红了那彭蠡湖的水面。那传说中的金膏水碧虽然难以寻觅,但石林中那幽黑的岩石,却被人们称为绿熊。
在庐山的南面,有五座山峰,人们称之为五老峰,有人甚至怀疑它们是天上的纬星之精坠落人间所形成的。陈夫子,也就是现在的仲弓,他的家族世居庐山之下,他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迁到了江东。他们似乎与庐山的神灵有着某种默契,因此不远千里,将这份灵气钟聚于陈公身上。陈公也时常西望,怀念着故乡,想要去依靠那五老峰,与云松为伴。以前听说过紫阳真人身边有六位老者相伴,那么不妨再加上陈公,一起成为七位老翁吧。
我曾经有幸拜访过陈公的府邸,越发觉得陈公的高尚品德和庐山一样崇高。陈公已经七十岁了,但他并没有选择隐居山林,而是依然致力于著作,他的白发如同秋天的蓬草一般。他的文章既能符合填词的规范,又能与雅诗相媲美,他在这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对于荣名利禄,他看得很淡,就像是过眼云烟一般。他既不向上层写自荐信,也不与下层互通关节。陈公啊!你的胸怀浩荡,超然物外,就像那高飞的黄鹄,凌驾于天风之上。
在成化丁亥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我作为陈公的门生,长洲的沈周,特以此诗画为醒庵有道尊先生祝寿。
他41岁的书法,还未融合黄山谷的笔法,以当时沈度引领的台阁体为主。
这是沈周在诗文、书画方面向老师交的一幅答卷。一个老师,最有成就的就是教出一个好的学生,这对老师来讲,也是最好的礼物。陈宽在历史上留名,不仅仅在于他自身的才学,还在于他教出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以及他的学生赠送给他的这幅画,共同见证了一段深厚的师生情。
八
书院
在整幅图的中景位置的最右侧,有个建筑群。乃阁楼样式,可能是白鹿洞书院。
“陈夫子,今仲弓”。“文能合填诗合雅,自得乐地于其中。荣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
这是沈周对他的老师的描述。仲弓是谁?孔子门下的冉雍。那可是孔门十哲之一。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儒效》篇中,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白鹿洞书院乃四大书院之一,中国学统的担当之所在。此中隐喻自己的老师承当世之文宗,这暗含的祝愿,意蕴甚高。
九
松、树
文士的背后,是两株古松,与高山呈呼应之势。乃象征品性坚贞与高寿的祝福。
单勾的松针,笔笔清楚,错落有致。
树的形态,千姿百态,生长于山岩间。叶子,有个字点叶,圆形夹叶法。
沈周的这幅画,技法非常细腻,是一个学生,把这些年的成长,认认真真地向自己敬重的老师汇报。
仁者乐山,弘扬师道。气韵生动,以象传心。以此,明石田先生画意、心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