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瑞宽
这些年,有赖于无数患者、家属,以及公益组织的发声,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对抑郁、双相等精神疾病有了初步的常识。
然而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杂音:无非是认为抑郁患者自身的人格有重大问题,不然也就不会得病;或者他们把抑郁症作为自己那些难以理喻的思维与行为的挡箭牌,更有甚者,抑郁症被异化为“玉玉症”,成为新的话术,用于攻击某些自己看不惯行为。
当抑郁患者们抱团取暖的时候,可以暂时无视这些声音,但我们迟早要面对现实生活——无论这些声音是强词夺理还是有它的合理性,都反映了某种真实的心声。
这篇文章,既写给患者群体,也写给社会公众,以抑郁患者,以及潜在的抑郁患者,能够好地疗愈并面对真实的生活。
前几年,经常在网络上看到的一种话术是,“抑郁症是最温柔善良的疾病,得了这个病的人,只会伤害自己不愿伤害别人”。
然而,我个人并不是特别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符合事实。
首先,根据研究,部分抑郁患者存在“扩大式自杀”的现象,也就是,在自杀之前会想要杀害自己的配偶和子女,因为担心自己死后家人跟着受苦——这是何等的伦理惨剧(而且,如果如果我尽心照顾一位抑郁患者,这位患者竟然可能因为看我照顾太辛苦,对我动了杀心)!
即使排除这种最极端也很罕见的状况,患者也因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无法对外人的语言、行动给出符合社会整体预期的回应,导致和他们相处的人们付出代价,对患者越是关爱、亲近,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就越高。常常看到有人感慨说,父母带孩子去看病,虽然看病的是孩子,然而孩子可能是家里病得最轻的一个。是的,父母大概确实是病了,但究竟是父母病导致孩子病,还是父母因为照顾孩子而病,这未必说得清。
其次,在心理学上除了心理疾病,还有人格障碍的概念,最近很火的“NPD”就是人格障碍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虽然没能找到关于人格障碍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否存在相关性的严谨研究,网上问答资料大多都认为,人格障碍患者难以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这是导致抑郁的高危因素,所以抑郁患者人群相比非抑郁患者人群有更大的可能同时存在人格障碍,这是一种合理的猜测——抑郁症本身不会让患者伤害他人,但常和抑郁症共存的人格障碍却会,抑郁症不会伤害他人,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
最后,抑郁症也时常和双相、精神分裂症等更重型的、容易有伤害他人举动的精神疾病混同——虽然在医学上,抑郁、双相、精神分裂之间的界线是明晰的,但误诊的病例依然屡见不鲜,医生尚且会犯错,更何况普通人?普通人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去分辨患者究竟是抑郁、双相,还是精神分裂。
说抑郁症不会伤害他人,因此不要歧视抑郁患者,不仅是误导,更是面貌可憎的以邻为壑。
相比之下,我更加认同的说法是,关爱抑郁症患者,其实也是关爱自己。
直到今天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仍然不是非常清楚,基因、原生家庭、社会压力,这些都或多或少和抑郁症的发病有关,但也远远不能穷尽抑郁症的病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时期未被处理的精神创伤,被压制到潜意识里,在外来压力的激荡下伤痛爆发出来,形成了抑郁,而就算这样我们依然想不起来那件造成创伤的事;
很多家长喜欢的认知行为流派则主张,人对外来事件的认知,而非事件本身,造成了创伤与精神障碍,而人对外来事件的认知模式,被称作“核心信念”与“中间信念”,也是源于发生在童年时期,可能早已被选择性遗忘的事件。
这些理论对对我们的启示是,即使表面上看似正常,内心世界可能早已千疮百孔。
而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甚至,一次未必严重的人际冲突、一次有些疲惫的加班、甚至一次无缘无故的伤感……都可能会成为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2020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24.6%青少年存在抑郁症状,其中7.4%情况严重,其他权威研究显示,成年人抑郁患者也在人群中占据5%左右。你对抑郁患者的一句刻薄之言,可能会伤害你身边某个熟悉的人,更可能会在若干时间后,正中你自己的眉心。
而更进一步,关爱抑郁患者,也是守护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与尊严。
什么是基本权利?简而言之,虽然人与人有能力、道德、家世……各方面的差别,因此这些差别,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但是仍旧有一些权益,是每个人都应当享有、不可剥夺,也不能放弃,这就是基本权利与尊严。即使经过依法审判死刑待决的罪犯,依旧享有不受除法定执行方式以外的酷刑及虐待、会见家属、留下遗书等权利,这就也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权利与尊严。
一个抑郁患者,他们可能是个善良的人,也可能是存在严重人格障碍而不受欢迎的人;可能是积极进取的人,也可能是懒惰躺平的人,但无论如何,他们首先都是一个人。
我们呼吁关爱抑郁患者,并不是让他们享有某种无论如何都不被批评的“特权”,只是让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平等地基本权利与尊严。我们所呼吁的“接纳”,不仅仅适用于抑郁患者,也适用于每一个人;我们所呼吁创立的有利于抑郁患者康复的生态,也同样可以让非患者生活得更快乐、更有力量。
而如果一个人可以不因他人患有抑郁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而在心里将他人打入另册,也就必然可以平等地对待、去共情有着不同个性,不同境遇的人。
而能够更多地培育这种精神,也是渡过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也是渡过被创造出来的初心。
关注渡过,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寻找更多帮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