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败了德国汽车?
最近大众汽车在德国关厂裁员的事件持续发酵,揭开了德国汽车产业危机的序幕。
经营压力不断加大、破产、裁员、关厂,整个德国汽车行业正在快速走向衰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
曾经叱咤纷纭的德国汽车,难道要完了?到底是谁打败了德国汽车?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德国汽车,大危局
前段时间,大众汽车品牌负责人舍费尔接受采访时,撕开了德国汽车的最后一层遮羞布。
费舍尔说,大众汽车要想摆脱现在的困境,不能只靠“创可贴”式的措施,目前大众汽车的人力成本是欧洲同行的将近两倍,至少要在3-4年内减少40亿欧元,在德国关厂裁员是无法避免的。
此前大众汽车曾对外表态,将关闭至少3家德国本土工厂,裁撤上万名员工。
关掉上百年的汽车工厂,舍弃祖宗基业,显然大众汽车真的被逼急了。
除了大众之外,整个德国汽车产业都处于低迷状态,正在酝酿一波前所未有的裁员潮。
比如奥迪,本月初刚刚宣布,计划裁减大约15%的非生产类工作岗位,这意味着,德国将有4500名汽车从业者即将失业。
再比如德国的汽车供应链巨头采埃孚,日前宣布到2028年,将裁掉10%的员工,将近1.4万人。
之所以这些德国汽车企业不断裁员,背后是业绩的不断滑坡。
今年前9个月,大众净利润下跌了33%,宝马下跌了35%,奔驰下跌了31%,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对于业绩严重下滑的原因,宝马说是因为大规模地召回,奔驰说是产品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尽管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但归根结底,汹涌而来的新能源浪潮才是根本原因。
汽车市场,时代变了
欧洲是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德国汽车更是已经有140年的历史,但时代走到了今天,汽车产业的变革来了。
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德国汽车工业在技术上的优势正迅速衰减,想要靠着技术输出、品牌输出,躺在家里大赚特赚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
大家可能都知道,无论大众宝马还是奔驰奥迪,中国市场都是其主战场,每年贡献了相当一部分的销量和利润。
而在B BA利润率疯狂下降的同时,是比亚迪的净利润上涨了18%、奇瑞暴涨了80%、吉利更是疯涨了358%。
另外,最近的5年时间里,中国汽车市场一直在稳步增长,而德系车的市场份额却一直在下降。
具体来看,德系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20年的24%,下降到了现在的15.2%。
德系汽车的市场份额哪里去了?
我们不妨看一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也是从2020年开始,就一路向上飙升,从5.4%飙到了53.3%,整整翻了10倍。
所以说白了,国产电动汽车卖得越来越好,严重挤压了德国汽车的生存空间。
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来临,德国汽车工业正变得暮气沉沉,想要过以前一样的好日子,几乎已经不可能了。
恰恰相反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像140年前的德国汽车那样稳居C位,汽车领域的权柄,正在悄无声息间完成交接。
电动化,杀死德国汽车?
很多人可能发现了,德国汽车工业衰弱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关键问题:
眼睁睁看着新能源汽车卖得越来越好,为什么德国汽车品牌不搞呢?
其实这些德系车企早就意识到了要转型新能源,而且也做了努力,但是遭遇了“船大难掉头”的难题。
早在2020年,大众汽车当时的CEO迪斯就创立了软件公司cariad,专门为电动汽车打造操作系统,还建立了电动汽车研发团队。
但德国车企与中国车企的区别在于,燃油车时代,德国车企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有了雄厚的积累。
这就导致了,哪怕大众开始造电车了,还是用的从油车部门调过来的老工程师,很难跟得上电车的节奏。
无论是审美,还是造车逻辑上,燃油车与电动汽车几乎是两个物种,所需要满足的消费需求也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就算是在德国汽车产业链内部,搞转型也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与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的结构更简单,产业链条也更短,如果德国汽车全面转向电动汽车,那些为燃油车生产零部件的供应链企业怎么办?研究发动机、变速器的工程师们怎么办?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其实是所有燃油车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并非德国汽车独有。
所以与其说是电动化杀死了德国汽车,倒不如说是德国汽车自缚手脚,被迫“自杀”了。
写在最后:
大众汽车在德国裁员关厂,实际上是整个德国,乃至于欧洲汽车产业现状的一个切片,大家都很难过。
事实证明,如果不能拥抱新时代,那么就会被新时代所抛弃,德国汽车要想完成自救,或许唯有断臂求生这一条路。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