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renminjiaoyu)

不明所以,不得始终,儿童不要去旅行。

01

以“长见识”的名义绑架家庭

经济水平的提高,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渴望,让儿童旅行变成热门。

各种“去哪儿”火爆,各种驴啊、牛啊的层出不穷。

从每个周末的公园游,到五一、十一的国内游,再到寒暑假的境外游学、夏令营,旅行费用,已经继择校费用、兴趣班费用之后,位列第三大教育花钱杀手。

在“长见识”的背后暗流涌动的是消费层次的较量:

你带不带孩子出去玩?

你带到哪里去玩?

你们住什么酒店?

孩子的玩伴都去过哪里?

你们买什么礼物回来给老师同学?

这一个假期的出行,在孩子的作文里怎么被描述?

放假前后,在妈妈们接孩子放学的聚点,在办公室有孩子的父母中午吃饭的时候,在你跟邻居家长碰面的寒暄里,聊得都是“放假你们去哪啊?”

这一句话背后,体现的不是你的教育观念,而是你有钱有闲吗?你玩得起吗?

不管你是真心想带孩子出去“长见识”,还是比较心作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的经济实力如何,你都被卷入这阵风中,不能不去,也不得明辨。

但,为炫耀而去旅行,不如不要去!

02

见到了,不等于长了见识

城市化生活带来了玩伴匮乏、自然接触匮乏,电子设备和大型游乐场泛滥,为弥补这一缺失,我们选择带孩子出行。

可是我们带孩子去香港、去韩国,去马尔代夫,去欧美,现在还推出了最适合带孩子去的十家度假酒店......

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只是把孩子从你家门口商场里的小游乐场,带到了一个更大的游乐场,从一个城市的海洋公园,带到另一个城市的动物园、海洋公园......

“见到没见过的”和“长了见识”不能划等号。

昂贵的投入,带来的并不是与之相等的见识增长。

“孟母三迁”为的是让孩子在“好环境”中得到熏陶,到现代却逐步演变成对“物质繁荣”的嘘唏感叹。

在这些更豪华,更现代的环境中,得到的多是享乐与消费,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旅行,而不去审视什么样的旅行,最后结果就是,大家拿钱给航空公司和旅游公司做贡献。

为享乐而去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也许你会说,我带孩子去的都是户外,不是高级场所,那么下面一段是说给你听的。

03

把人生体验还给孩子

“在旅途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思考别人为什么活,自己应该怎么去活,

旅途所见与内心所遇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

这是有些人所谓旅行的意义,这其中更多是想当然的“我认为”和“我以为”。

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不管她到哪,她最想去的还是游乐场玩,那么多名胜古迹她不在乎,不感兴趣,于是大人硬要她看,还硬要她看出点什么,实在可恨可笑。

一个孩子,也许乐意对着马路牙子发呆一上午,而不在意是中国的马路牙子还是外国的,这是她发自内心的探索过程。

孩子到底能从中看到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样。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当你真正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我为什么存在”的时候,你才对自己和别人要“怎么活着”感兴趣,才有探索的欲望,甚至有人到了成年,不也是浑浑愕愕无目的的活着。

为什么把那些,孩子十几岁要跟同龄人结伴而行的地方,在小时候就由你带着他去呢?

等到他长大了,想要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看到你们曾经在各个景点照的照片,你觉得他还有兴趣再去一次吗?

这时候,我们带孩子转遍全世界的结果,不是让他对这个世界有新的“认识”,只是他被迫在你的安排下,完成了家长的夙愿。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这样的旅行,是的,儿童不要这样的旅行。

这跟你让他去学钢琴,让他考好成绩有什么不同的高级之处吗?

行万里路长见识,长了见识以后呢,为了孩子的竞争力更强,然后找个好工作,有一个你认为意义上的好生活,这与孩子的幸福有一毛钱关系吗?

当今的教育,就像这发疯的儿童旅行一样,以“为孩子好”的名义不及思索的用一件错事去弥补另一件错事。

没有欲望去探索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旅行对孩子的意义,

取决于旅行对父母的意义

我们希望孩子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

至于他长大以后,是不是闭关下爱,取决于你对旅行的兴趣和行动。

我们带着孩子出去,全是围着孩子转,不停的告诉孩子看,你从中看到了吗?这就跟兴趣班是一样的。

一个没有业余爱好的家长,培养不出有艺术情趣的孩子。

孩子学的是父母,你先去行万里路,而不是为了带孩子出去才行万里路,而是因为你自己对旅行感兴趣。

你能做到吗?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被装到笼子,带到野生动物园的经历,笼子外那些悠闲的动物,是如何看待我们呢?

其实,很多旅行无处不在牢笼之中,我们经常自欺欺人的为旅行而旅行,你真的从中体会到了你讲的那些意义吗?

对旅行没有热爱的父母,不如不要带孩子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不在酒店和景点里

不管走到哪,我们住的是标准化的酒店,看得是大门票套着小门票的景点,甚至吃喝,都是在各地都有的连锁快餐店里解决。

难道在名胜古迹照了相,就算是旅行吗?

等我们离开的那一刻,我们对于这个新的城市,这个城市的生活,还是一片陌生,或者说是根本没有过融入和接触。

简单的参观游览,拿回来的一堆照片,那不是真正的旅行。

你一定要在某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当地人的生活和风土人情。

走马观花式的旅游,除了身体的疲惫和人云亦云的感受,哪里会有对生活、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

如果你能在假期跟某个家庭互换,让孩子坐上当地的公交车,去当地的集市,你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村里那条小河趟水,让她坐在门口的老树下打盹,让她交到几个当地的小朋友......

这段经历给她带来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她经历的,都不是人为制造的,都是不卖票的真实生活......

走马观花的旅行,要它何用?

06

那怎么办?

以上旅行,我坚决提倡儿童不要去,那是不是就不要带孩子出去了?天天在家观察马路牙子?

当你明白旅行可以不畏压力,不为炫耀;

当你明白享乐主义盛行之下的变味旅行;

当你不去给孩子安排不适合他的旅行,剥夺他的体验;

当你能重拾自己对旅行的热爱;

当你真正找到观察生活之源头。

你就知道怎么去做了:

当她很小,渴望在草地上打滚,抓虫子,渴望跟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时候,我不会只为满足自己,痴迷于带着她长途劳顿;

当他长到足够大一点,允许他自由安排自己和小伙伴的假期,一起去经历这个世界;

当她读过《望天门山》之后,对我说:我也想去天门山看看的时候,我会带她去;

当我在坚持户外活动,她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我会让她跟着去;

当我有机缘,真的在给她设计生活经历的时候。

是的,这才是起点。

不是只有坐飞机出门才叫旅行;没有思考与欲望在先,不会有所谓的新发现;没有榜样,再多的安排都是徒劳;

“儿童要旅行”已经被妖魔化,又被一些大V强调之后,更是浩浩荡大势所趋。

不明所以,不得始终,儿童不要去旅行。

只是期望父母们不要“人云亦云”的带孩子去,给孩子留些体验,做她这个年龄该做的、想做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