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要抵御汹涌的潮水对土地的冲刷,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谜底正逐步揭开。12月5日,临平古海塘文化公园及古海塘博物馆对外亮相。这处占地面积568.5亩的公园,构建起“博物馆+文化公园”的叠加模式,集中系统向观众讲述古海塘建筑故事,带领他们更深入了解海塘发展历史和文化。
一个公园,六道海塘
临平古海塘文化公园 叶永瓶/摄
在公园外侧展陈区域,集中展示古代海塘的多种形制,分别为鱼鳞石塘、条块石塘、竹笼石塘、柴塘、范公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外面的鱼鳞石塘,看着十分稳固、扎实,行走在高处就瞬间代入了当时的场景,一旁是潮水拍岸、一旁是良田民居。”市民小徐是个文博迷,用镜头记录下整个公园的发展过程,他告诉记者,公园一圈荡下来,古人和潮水拉锯争地的艰苦拼搏场景,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
鱼鳞石塘
临平古海塘博物馆则是“柴塘”主要根据地。在外观造型上独运匠心,模拟出朵朵浪花,步入其间,巨大的柴塘遗址横亘其中,一根根深入柴塘的木桩,彰显人类与江水博弈的决心,辅以波浪场景、潮水声音、感应式水纹灯的组合,充分还原出“滔天巨浪冲击海塘”的场面。
博物馆大厅内的柴塘
“在分布上,它们南北成列依次排开,展现历史上海塘的真实布局,很简单也很直观,希望市民能够通过这里感受六道海塘的震撼、壮观。”临平博物馆馆长吕芹告诉记者,古人巧妙运用夯土、木柴、竹笼、石条、铁锭等建筑材料,打造出了各式各样设计巧妙、结构坚固的海塘。
临平古海塘博物馆
如果好奇这些海塘如何构筑,还可以走进博物馆展陈尾厅,激活多媒体设备,聆听来自千年前的奋斗号角,穿越时空进行沉浸式体验:观众可以通过操作小型古海塘模型,观看筑造技术和迁移保护过程的动画演示;也能通过触摸屏与裸眼3D技术,让华信、陈尧佐等古代负责修筑的海塘官员,以虚拟数字人的形象现身,讲述古海塘建筑故事。
据了解,临平古海塘博物馆位于南苑街道南大街与浦运路交界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杭州海塘临平段(局部)异地迁移工程,由杭州交通投资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博物馆每周二到周日9:00-17:00对外开放(16:30起停止入场),逢国家法定节假日开放,实行免预约准入制免费参观。感兴趣的市民朋友,可以前往打卡参观。
展创结合,文化传承
千百年来,为抵御大潮入侵,人们在河口两岸修筑钱塘江海塘,不仅留下规模宏伟、构筑精巧的历史遗迹,更映衬着人与自然相偕而行、和谐互动的生动场景。今天,在临平古海塘公园,这种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的精神、独具匠心的古老技艺,正在数字复原、现代化展陈与实物展示中有了新表达和呈现。
临平古海塘博物馆内的潮涌模型
在功能布局上,临平古海塘公园打破了传统展示空间,实现融古海塘文化遗产整体保护、陈列展示与公众欣赏于一体,构建起了“博物馆+文化公园”叠加的体验模式。在这里,市民不仅可以在各类展陈中,感受历史文化、钱江潮涌;还可以在绿道公园、嵌入式体育场里,体会城市脉动、活力奔涌。“走进这里,可以看到我们临平的历史变迁,感受临平是如何繁荣发展起来的,小孩子也可以在这里奔跑、玩耍,感受文化气息。”开馆首日,市民曹阿姨和外孙便在这处“双重属性”的文化空间里玩得不亦乐乎。
文创产品
此外,博物馆也挖掘文物和展览蕴含的内涵,推动展创结合,将海塘精神具象为标语、图画等,并加工成绿植、摆件、文具等各类文创产品。“希望能够以契合当下审美的艺术形式,来向市民更好地传达海塘工程、海塘精神的各种文化符号。”吕芹介绍道,未来,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其作为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推动古海塘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区贡献力量。
当天,临平区第三届古海塘文化节同步开幕。并举办了“千年海塘·潮涌临平——古海塘文化沙龙”,邀请了多位专家就古海塘的考古发现、文化价值及其与钱江潮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博物馆还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海塘文化研学体验、公园打卡有礼、海塘秋歌音乐诗歌朗诵、海塘传统戏曲展演等,旨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古海塘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来源:临平发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