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穿缀起悠悠岁月,连接今朝与昔时,沟通当下与未来。待夕阳西下,斜晖脉脉,在河边走走,聆听那不息的水声,似乎在向人诉说河边曾经发生的一个个故事。
同河,是同川人民的母亲河,它发源于原平市东社镇老师尖山石门沟,沿途汇集了闫庄西河泉水、福寿山玉泉水、王北窑古池泉水、将军山泉水,同流合河,水势逐步增大,经南河底一路顺流而下,在定襄县西社村向东绕道而行,经贾庄、北社,最后注入滹沱河,再继续向前,进入渤海湾,全长25公里,流域面积250多平方千米,干流长33.24公里,河床宽15—40米。这条从古老的大山褶皱中渗出的清凉泉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润泽大地万物。同河也走进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心里,“潇潇茅屋绕清湾,四面云开碧玉环”“满溪春水爱沦涟,小小山亭笠影圆”,元好问和王佩钰的笔下,同河沿岸俨然一幅优美的田园乡村水墨画。
流转的记忆与乡愁
河流是大地的“血脉”,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有一句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无疑同河水就是大自然馈赠给同川的至美至柔,泽被万物的河。曾几何时,同河灌溉着四周的农田,她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滋润着肥沃的土地,两岸勤劳、善良、热情的农民不辍劳作,播种下希望,收获着梦想。
《说文解字》里关于“川”字的解释是“贯穿通流水也”,《尔雅·释水》中也说道:“水流而分交错相穿,故曰川也。”无论从字形还是字意,“川”都和河流密不可分。“同河”因地处同川故名;“同川”因境内同河逶迤而得名。
王北窑水库 王 坤 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河流经王东社村、北庄头村、温东社村、王北窑村、东山底村、西山底村、赵村、北河底二村、合村、南河底村、城头村、西社村、贾庄、北社……同河也随着同川的历史走向而有过多种称呼,同水、桐河、同乐水、桐溪等,同川有铜川、尔朱川、桐川、同乐湾等名称,一条河造就了一道湾,一道湾孕育了一方文明。近现代以来,同河水源及其流量有所减缓,再加上沿岸建有电灌站、缓冲水库等,断流时间相对延长,但它留给同河谷的记忆依然历久弥新。
隋代曾在这里设置铜川县,县治在张平西村,就是今天的城头村,铜河叫同水。隋开皇初,河东古绛人王隆受命担任铜川县令,辗转进入这个陌生地域为官。他以一介文士的真诚,劝农桑、革健讼、建文庙、倡教化,政绩颇丰。在王隆任铜川令期间,其夫人因野外游玩,过巨石而有妊生子。老父王杰喜滋滋地说:是子必能通天下之志。遂名之曰“通”,加号“文中子”。王隆亲自为子执教,并收就近孩童与王通伴读,其行为使铜川文教丕振。光阴易逝,王隆在铜川的政绩和故事史书少载,但河东王氏一族却由此显赫于世,王通、王绩、王凝、王福畤、王勃、王质等一个个光耀青史。
唐朝,崞县属于代州管辖,铜川被改名为同川,在赵村资福寺现存的唐长寿二年(693年)《为金轮圣神皇帝所修故伽蓝之碑》中,即可看到“同川府”三字。由此可知,其时已经在铜川县废置后改称为同川了。
同河逶迤东流,形成一段河湾,河湾北岸坐落一个村子名叫北河底。北河底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历史厚重的村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金时期。金代进士武伯英在家乡北河底村建立了藏书阁——万卷楼,大诗人元好问就曾经来这里访问好朋友,留下了不少诗作。据《中州集》载:元好问生父元东岩与同川郝俣为文友,郝俣在回乡时写下了《故城道中同元东岩赋》;清雍正《定襄县志》记载,金代诗人元好问与南桐川辛安人乔信武来往甚密,常往交游,留下《云岩并序》等十余首诗作。
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年),历尽磨难的元好问回到家乡秀容,家居读书山。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与同川境内的武伯英、武伯佐、刘子安、乐仲容、张信之、杨淑玉、王特起等文士成为好朋友,相约游赏山水,吟诗作赋,此间作诗为文甚多。元好问在这个阶段还与金元时期的数学家李冶多有唱和,世称“元李”。
李冶(1192年—1279年),字仁卿,真定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人。金元时期的数学家。金正大末进士,辟知钧州。金亡北渡后,流落忻崞间,元世祖至元初年(1264年),以翰林学士召,就职期月,以老病辞归。能诗词,有《敬斋集》,著有数学巨著《测圆海镜》。在此期间,元好问写下了《桐川与仁卿饮》:
潇潇茅屋绕清湾,四面云开碧玉环。
已分故人成死别,宁知尊酒对生还。
风流岂落正始后,诗卷长留天地间。
海内斯文君未老,不须辛苦赋囚山。
诗中的“碧玉环”应是指沿岸的檬桐花叶绿如“碧”,花白如“玉”。诗作不仅写出了自然的美景,也寓意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意同这美景一样美好。可见元好问对这段友情的珍视。
这期间,一代文宗元好问还写了一首《梨花》。诗曰:
“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
春色惜天真,玉颊洗风露。
素月淡相映,肃然见风度。
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
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妒。”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梨花的外观,更通过梨花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借梨花之洁白无瑕的特性,寄托自己对高洁情操的向往。
元朝,北同川叫同乐湾,同河上游又被称为同乐水。同乐湾出了一个李居祯大都督,人称李元帅,他在同河上游岸边修建起一座金碧辉煌的都督元帅府,人称为都督庄园,叫都督庄。都督庄李家,同乐寨张家,并称为二大世家,两家都是武将出身,都是庄园遍布,免不了发生矛盾,为了土地大打出手。后来两家在同河岸边歃血为盟,相互约定,李家向南发展,张家向西扩张,世世代代,同心同德,永不相争,改同乐水为同心河,时间一长,同心河就被叫成了同河。
绵长的故事道不尽
寿山水库 张存良 摄
有人说,中国文化就是水文化,从黄河到长江,水孕育了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文化。水文化中不得不提的华彩章节就是美丽的传说故事。每逢春日,万顷梨花飘香,当人们徜徉在一望无际的百年梨园深处,陶醉于雪海之中时,可能不会想到,在这片土地上,竟然有许多神奇、浪漫、温馨的传说故事,而且已流传了上千年。
沿奎光岭及同河南侧下行,有山名善护山。善护山,位于子干乡东南贾村,海拔1366米。历史资料显示,善护山山名的来历与春秋晋国赵氏孤儿的故事有关。传说程婴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献出,将赵氏孤儿藏于山中,并假装在屠岸贾处告发,用亲儿子的死换取了赵氏孤儿的生。15年后,在韩厥的帮助下,孤儿赵武手刃屠岸贾,为赵氏家族平反昭雪。程婴见大愿已了,自刎而亡,兑现了与公孙杵臼救孤大业完成后即赴死的承诺。善护山与赵氏孤儿的故事还是有史可考的。清乾隆版《崞县志》载:原平“战国属赵”。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载:原平“战国为赵北鄙地”。《忻州文史程婴故里》一文中也提到了程婴带领赵氏孤儿的出逃路线:即从晋国都城绛州,进入祖籍九原(今忻府区),经白马山(位于忻府区王唐村)、窝王寨(位于今忻府区豆罗镇坡底村)、藏儿洞(位于今忻府区豆罗镇辛曲村)、藏孤桥(位于今忻州古城北门外东侧150米处)、龙首山藏孤洞(位于今忻府区北赵村)、程侯山(即金山,位于今忻府区高城乡)、红门山(原平定襄界山)、善护山、同川沟(位于原平市)、藏孤台(位于今定襄县藏孤台村),翻越系舟山,藏匿于盂县藏山,历时15年。善护山南七里的红门山顶建有一座小庙,里面供奉藏姑藏哥神像,据说程婴怀抱赵氏孤儿曾逃匿于红门山、善护山一带。当地百姓们为了弘扬这种舍生忘死、成仁取义的可贵精神和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生命担当,给这座山起名“善护”,可谓意义深远。
沿同河东北另一支流上行,有青山突兀,当地称之露头山,据说也是因孤儿赵武终于长大成人重新“露头”而得名,相传此山即故事中藏婴之处。为救孤儿,程婴先将婴儿藏匿于盂县藏山,后沿山路径直逃往同河谷东北龙潜山(后藏匿处改称露头山)。沿河下行,有东社村东北的三怀山,传说赵武长大成人复取官职以后,程婴认为救孤、抚孤、立孤任务完成,以自刎追随义士公孙杵臼和韩厥而去。赵武悲痛不已,以义子身份守孝三年,当地人将山名更名为三怀山,并植三棵槐树、建立庙宇以祭祀义士,所以又称三槐山。继续西行,同河西岸有山称将军山,清代《崞县县志》载:“有韩厥庙故名,庙前石上有马蹄痕犹存。”
《程婴救孤》的故事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故事激励同河儿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守正义、勇于担当。
同河流域中部,还有一座独特的小山,名叫“福寿山”,其形酷似倒扣的大碗。山南有一泓玉泉水,清澈可鉴,为同河最大支流。李居祯与福寿山还有一段神话故事。李居祯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虽至老年,每日仍要骑马射箭。一日,他乘坐一匹大红马,信马由缰,来到福寿山下,山脚下有一温泉,名叫玉泉,滚滚而出,于是,他在福寿山顶修建起寺庙,山上寺庙以泉命名,叫玉泉寺。乾隆版《崞县志》载:“玉泉寺:面沱水,背龙潜,左同溪,右回光,映带朝拱,宛然胜概”。
诗意的家园水清岸绿
奎光岭 王 坤 摄
同河从石门沟流出峪口后,自西北而东南,经东社、南白2乡镇,汇入滹沱河。虽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静默无声,却在夏季暴雨来临时,水位暴涨。曾几何时,同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奔腾而下,无情地冲刷着同河两岸,威胁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河成了为害一方、让百姓头痛的害河。
同川人私人集资治理同河水害,就要说说郭景棠。清朝末年,上庄村的郭景棠,考上了秀才,在北同川威信很高,续西峰去崞县路过上庄,经常在郭景棠开的旅店住宿。续西峰在将军山修建广济渠的故事对郭景棠影响很大,他心中也有一个愿望,治理同河,变水害为水利,造福一方。经过实地考察,他在同河上庄段筑起一个拦水大坝,将二百多亩河滩地筑坝围堰,淤泥成地,下游设排水渠,引洪灌溉,一举两得,变害为利,用几年时间,彻底治服了同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平各级政府开始对同河进行综合治理,1970年,原平县水利局在东社设立同河灌区水利委员会,之后逐步在几个支流上修建了王北窑水库、闫庄水库、福寿山水库、福寿山引水渠、将军山水库、七一电灌站等,在水库的调节作用下,下游地区扩大了灌溉面积,沿岸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近年来,原平市在王北尧水库、寿山水库开展水上休闲垂钓、农家乐等项目,打造乡村休闲娱乐区。每年的暮春四月,寿山水库四周山花烂漫,原平市万亩梨花迎来盛花期。站在水库大坝上放眼望去,碧水蓝天,不少水鸟在岸边栖息,整个库区已经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公园。一幅天与地、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映入人们眼帘。
春天,同河涌动涓涓细流,沿河公路两边梨花盛开,生机盎然,风景如画;夏天,同河碧波荡漾,草木茂盛、郁郁葱葱,两岸满眼醉人的绿意;秋天,坡坡梁梁果实累累,梨果飘香,铺展着丰收的多彩画卷。
同河——同川人民的母亲河,将会变得越来越美丽!(庞丽芳)
来源: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