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特约记者 潘小多 张露丹 达 乔 姚欣可
编者的话:“中国麻辣烫在日本爆火”的词条近日登上热搜,这种源自中国的小吃俘获了不少当地食客的胃,一些麻辣烫店前甚至排起长队。其实不止麻辣烫,近年一些地道的中餐品类如牛肉面、火锅等在海外都日渐流行,成为新的中国符号。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餐业专家表示,这些品类的中餐味道适合当地口味且兼具“异域风味”,对厨师的依赖性相对较弱,便于在海外迅速走红。这也是中餐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外饮食交流互鉴不断增多的成果。
示意图
东京一家麻辣烫店的菜品展示柜。 潘小多摄
日韩:麻辣烫成新晋排队王
前几天《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路过横滨站附近的地下商场,发现一家店还没开门,就排起几十人的长龙。走近一看,是“七宝麻辣汤”的新店。据说女演员石原里美经常吃这家的外卖。另一名女星永野芽郁则从18岁开始就是东京一家麻辣烫的忠实食客。
其实麻辣烫来到日本并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情。2007年拉面评论家、实业家石神秀幸在中国学习后创立了七宝麻辣汤。和麻辣烫的一字之差,是中国小吃本地化的表现。这家店的客户群体中日本人比例更高。对于女性消费者而言,店铺清新的环境和清淡的汤底很有吸引力,午餐时间经常出现排长队的现象。
麻辣烫之所以能集聚人气,主要得益于这几年的“地道中餐”风潮。因为过去日本的“中华料理”是一种改良版中餐,从食材到调味方式都做了调整,以适应日本人的口味。中国人以前在日本经常会吃到诸如“天津盖饭”等从未听说过的“中餐”。
近年来,日本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地道中餐”。这些餐馆最初是为了满足留学生、工作者和游客等在日华人的需求,渐渐也吸引了喜欢尝试异国风味的日本消费者。近年火爆的麻辣烫、重庆小面和东北菜馆,都是“地道中餐”的代表,并形成了“地道中餐热潮”。
随着麻辣烫逐渐被日本消费者接受,许多日本年轻人喜欢上这些独具中国地方特色的料理,“麻辣”这个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例如,专营进口食品的Kaldi Farm增加了麻辣酱、麻辣饭调料、麻辣咖喱等商品。全家便利店推出的麻辣味炸鸡和麻辣花生也引发热议。
中国餐饮业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开拓日本市场,从早年的海底捞、小肥羊,到几年前的贡茶、Coco Lemon,众多品牌相继登陆日本。咖啡连锁品牌库迪咖啡在池袋直营店开业首日就排起长龙,茶饮连锁品牌蜜雪冰城开店时也在日本媒体引发热议。
“地道中餐”的客户构成也因地理位置不同有一定差别。以杨国福麻辣烫为例,在东京运营门店中,池袋店日本顾客不少,但高田马场和新大久保的分店基本是中国顾客。因为这两个地区语言学校较多,很多留学生来吃麻辣烫。而在横滨和涩谷等地的贡茶店前,排队购买的中国顾客是少数。
不过,由于日元汇率持续走低,餐厅想要维持地道的味道,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很多食材需要从中国进口,否则很难再现原汁原味。
在韩国,麻辣烫同样受到欢迎。据韩国newswatch网站报道,麻辣烫热潮席卷韩国,吸引了众多狂热爱好者。报道称,麻辣烫于2017年进入韩国。当时是首尔大林洞、九老洞的餐厅最早推出的,这些地区华人密集。由于首尔华人较多,从2018年开始麻辣烫专卖店明显增多。
根据《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的体验,比起中国麻辣烫,韩式麻辣烫的汤底更加清淡一些,辣味也没有那么刺激。减少香料、少用油,成为麻辣烫在韩国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韩媒称,麻辣烫不是短暂的流行,已成为韩国饮食文化的新趋势。一些食品企业也推出了麻辣烫风味的拉面、炸鸡等。
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公布的资料显示,2022年该国麻辣烫的市场规模约为1000亿韩元(约合5.14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增加了约20%。预计今年麻辣烫的市场规模将接近2000亿韩元。
澳大利亚:兰州拉面异军突起
十多年前,《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初到悉尼,发现唐人街上主要是以粤式早茶和烧腊为主的中餐厅。这与早期华人主要来自广东、福建等省份有关。近两年,记者发现,澳大利亚人的胃口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火锅、麻辣烫、烧烤成为让他们心动的“新中餐”,与此同时,兰州拉面异军突起,成为澳大利亚各大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无论是在悉尼的“吃货街”宝活区,还是墨尔本的 “斯旺斯顿街”,抑或珀斯的维多利亚公园,都能看到有店铺中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瓷碗”,数根面条从碗中“飞起”。看到这个雕塑,记者就知道,兰州拉面店到了。与过去不少中餐馆“中餐西做”不同,新兴的兰州拉面主打正宗。店内自调的辣椒油、配上绿油油的葱花香菜、再来上几片薄切的酱牛肉:地道的配料加上现场拉制的面条,让食客们在尝到第一根面条时,就能体会到中国味道。
记者注意到,在各家兰州拉面店中,现场制作是一个亮点。隔着玻璃,食客们可以看到拉面师傅经过数十次拉抻,将一个个面团化作宽细不一的面条,然后投入沸腾的大锅内。不时有好奇的澳大利亚人来到玻璃墙前,拍下照片或录制小视频,有的客人还会询问师傅能否合影。面条粗细也是当地食客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悉尼一家兰州拉面店内,当地食客托马斯告诉记者,过去一年多,他吃了50多次兰州拉面,吃遍了从毛细到大宽的各种面条类型,现在最喜欢的是“韭菜叶”。托马斯说,自己的先辈来自意大利,从小就爱吃各种意大利面。他现在喜欢上了兰州拉面,“这种面现场制作、有嚼劲,面汤味道很丰富,搭配的泡菜、拍黄瓜等小菜也各有风味”。
另一个让记者感到惊讶的现象是,原以为不能吃辣的澳大利亚人似乎也开始变得无辣不欢。在珀斯一家兰州拉面店里,记者好奇地询问一对要了“特辣”的夫妇,是否能够接受中国辣椒的“考验”?妻子艾米丽说,“你等面上来后,看他往里面加几勺辣椒”。果然,面条端上桌的时候,丈夫杰克望着面碗里的辣椒油,眼睛发出了亮光,然后熟练地从小瓷盅里舀了两勺辣椒油加到面里,还略带“抱怨”地说,“我告诉老板了,这才是‘特辣’”。
吃面之余,记者发现兰州拉面在澳大利亚流行的“秘密”,不少店主并非出自拉面世家,反而是创业的年轻一代,以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不断推动拉面店的发展与扩张。墨尔本一家兰州拉面店在短短几年间就发展到10多家连锁店,并且将店面扩张到悉尼等城市。拉面店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来自兰州,是一名商科学生。在创业之初,她避开竞争激烈的炒菜、烧烤等中餐品类。她发现,对于当地食客来说,走进面店的第一道门槛是“不知道兰州拉面是什么”。为此,她和团队制作了关于兰州拉面的视频,并将其放在社交媒体上,引导当地食客产生兴趣。兰州拉面店的一些营销手段也颇具效果。例如,墨尔本的一家兰州拉面店推出“大胃客挑战”,即食客在规定时间内吃下“海碗”中的面条和配菜,即可享受免单和获赠餐券的奖励。一些当地人食量确实不小,这种大胃王活动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也满足了他们所需的分量。
记者还观察到,澳大利亚的中餐馆正在转型升级。此前,不少当地人对中餐的印象凝固在“外卖店”里简易的咕咾肉盖饭、柠檬鸡盖饭等盒饭水平的中餐上。近几年,中餐厅在店面设计、装修水平、卫生程度上都有了很大提升;同时,火锅、烧烤、麻辣烫、拉面等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美食被当地人认可。一些老字号也通过重新装修、推出新品等方式,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
东南亚:各式中餐遍地开花
作为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具有与中国较为相似的饮食文化与习惯,以及庞大的消费群体。从麻辣烫、酸菜鱼、烤鱼、火锅、黄焖鸡等传统中餐,到奶茶、咖啡等现制饮品,中国餐饮品牌在东南亚也受到欢迎。
11月,张亮麻辣烫进驻越南和柬埔寨,其首家门店一经亮相,便有众多华人与当地民众热情光顾,店内人头攒动,店外大排长龙。据悉,张亮麻辣烫已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开设品牌门店。此外,太二酸菜鱼、呷哺呷哺、江边城外等中餐品牌也在东南亚国家开设大量门店,受到当地民众欢迎。
在培养海外“中国胃”的路上,本土化是绕不开的关键点。例如海底捞在新加坡门店推出浓香鱼锅底,在泰国门店推出冬阴功火锅。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海底捞新加坡门店的设计融入了独特的南洋风格,店内还设有东南亚主题私人包间。截至2024年3月,海底捞在海外开有119家门店,其中五分之三位于东南亚。
除了以中式火锅和地方菜系为代表的正餐,蜜雪冰城、库迪咖啡等中国新式茶饮咖啡品牌也在东南亚市场受到欢迎。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蜜雪冰城深受越南高中生喜爱。河内一家门店员工表示,生意好时门店销量可达每天1000多杯。2018年以来,蜜雪冰城将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区的门店数量增加到3500家以上。
对于餐饮品牌而言,搭建海外供应链是一个重要问题。泰国花火锅董事长花宏敏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地供应链产品品类有限,部分需要依靠进口。”因此,海外品牌的供应链一般采取“就地取材+国内运输”的复合模式。东南亚距离中国较近,管理成本和难度相对更低。蜜雪冰城泰国门店员工表示,茶叶等原料都是由中国公司生产,再出口到泰国。
中餐火热,许多当地企业也纷纷开设中餐厅。2023年7月,泰国美诺食品集团在曼谷开设首家中餐馆河畔烤鱼麻辣餐厅。美诺食品集团首席运营官表示,泰国市场上有很多不同风格的中餐,目前最受欢迎的是麻辣风味,集团正在探索川菜,以跟上泰国的中餐热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