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淡:
无味,饮食不香。有见于外感风寒的,以祛邪为主,也有见于病后胃虚的,用六君子汤调理。一般病中出现口淡,多为胃有湿浊,淡而且腻,舌苔亦腻,甚则恶心犯呕,故不作主证治疗,于主方内加入藿香、蔻仁、陈皮等芳化和中。六君子汤:人参 白术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2、口苦:
胆热或肝热证,多见口苦,故《内经》称为“胆瘅”。如说:“此人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又说:“胆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治宜龙胆泻肝汤加减。但热病中常见口苦口干,不作为主证,热清则苦味自除。龙胆泻肝汤:龙胆草 黄芩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生地 柴胡 甘草 山栀 泽泻。
3、口甘:
口内常觉甜味,饮白水也甜,系脾蕴湿热,《内经》称为“脾瘅”,并谓“治之以兰”。兰草即佩兰,取其芳香清化,亦可用泻黄散加减。泻黄散:藿香 山栀 石膏 甘草 防风。
4、口咸:
系肾液上乘,属虛火者,用滋肾丸引火下行,属虚寒者,用附桂
6、口辣:
口内有辛辣味,板件舌上麻辣感,或挟有腥气,皆为肺热,用加减泻白散加减泻白散:桑皮 桔梗 地骨皮 甘草 黄芩 五味子 麦冬 知母。
7、口腻:
不爽, 常伴舌苔厚腻,为湿浊极重,脾胃不化,用平胃散加藿香。平胃散: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8、口臭:
口内出气臭秽,多属胃火偏盛,常在温热病及“口疮”、“亚宣”等证中出现,用加减甘露饮。如若臭如馊腐,则为消化不良,不可作纯热证治疗。经常口有秽气,用藿香煎汤时含漱。食韭蒜后口臭,清茶送服连翘末两钱,或嚼黑枣数枚,能减。加减甘露饮:地黄 天冬 黄芩 枇杷叶 茵陈 枳壳 石斛 犀角 甘草。
9、口渴:
为常见证状,在诊断上有重大意义。口渴与否表现在饮水不饮水。渴欲饮水者,多为里证热证。例如外感身热,初起不渴,渴亦饮水不多,病为在表。如果身热不退,渴而多饮喜凉饮,便是化热人里。一般口渴不作主证治疗,轻者在处方内酌加芦根、瓜
服药后口反作渴,为水湿已解之证,亦不可当做渴证治疗。为此,口渴证须辨欲饮不欲饮,饮多饮少,喜凉喜温,气分营分,并结合其他症状,不可一见干渴即认为热证。
方中药味具体分析
天冬
【性味】甘、苦,寒。
【归经】归肺、肾经。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黏,咽干口渴,肠燥便秘。
麦冬
【性味】甘,微苦,微寒。
【归经】归心、肺、胃经。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
生地黄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熟地黄
【性味】甘,微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主治】滋阴,补血。治阴虚血少,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
当归
【性味】甘辛,温。
【归经】入心、肝、脾经。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
五味子
【性味】酸,温。
【归经】入肺、肾经,
【功能主治】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
甘草
【性味】甘,平。
【归经】入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天花粉
【性味】甘苦酸,凉。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瘘。
瓜蒌
【性味】甘、微苦、寒。
【归经】归肺、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