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
过去,是你有我没有,才是新闻,
现在是你有我也有,就能传播。
11月18日,黑龙江省勃利县一村民被老虎咬伤。
11月20日,四川省北川县一头黑熊闯入村民家中咬伤2人。
11月24日,陕西岚皋县发生一起野猪伤人致死事件……
近期,全国各地发生了一系列虎、熊、野猪等野生动物闯入人类活动区域伤人的事件。
民间俗语中的“一猪二熊三老虎”被认为是在野外最危险的动物。
而近期这些猛兽为何频繁下山?
这样的野生动物伤人事件并非个例。
近期,南京野猪也频频冲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它们不仅冲上街头毁物伤人,还让田间地头的农作物受损严重。
不得不说,“反向生态失衡”背景之下,互联网为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带来新的角度。
这样的案例,又能带来什么启示?
从传播学考量,我们又会有怎样的观察视角?
对此,南方都市报记者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过去,是你有我没有,才是新闻,现在是你有我也有,就能传播。
不是野兽下山多了,而是网络让“村”里的事情更快传播了。
我们在热搜上面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个热点出来之后,就像一根导火索,很快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出现更多同类新闻。
具体到“野兽伤人”这类事件,最初的传播逻辑可以概括为“你有我没有”,或者说是“奇闻异事”。
由于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或许有些事情对当地人来说习以为常,但外地网友看到了就会很惊奇,从而成为新的话题。
随着事件热度的不断发酵,更多人在网上发表“你有我也有”的同感。
人们会发现所谓的“孤例”或者“偶发事件”,实际上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从而产生更大的讨论热情。
这样的“连锁反应”并不只是无意义的“蹭热点”,也能起到正向的社会作用。
毕竟,有一些问题,过去可能仅限于专业人士在讨论。
但是当它进入了社交网络,成为公共话题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频率探讨,可能涌现出很多新颖的角度,发现更多症结和隐患。
不得不说,当猛兽下山后,关于生态的讨论和自我保护的分析,也就让更多的人关注。
同时,如何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避免伤害到自身利益,如何紧急避险等平时大家忽略的盲区,也成为了意识热点。
这样的讨论,才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价值所在,各位读者老爷不妨多分享一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