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1世纪的上海,被一群野生动物入侵,搅得猫犬不宁,是不是听起来的就不可思议?然而,这是真的。

上海官方11月下旬公布了一项数据,他们调查的上海小区,有79%都遭到了貉入侵。对,就是成语“一丘之貉”里那个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貉军”入侵

上海市最早的有关“貉袭人”的记录,其实是发生在一些喂猫人身上,基本上都是一些人拿着猫粮喂猫,然后出现了貉抢走猫粮吃。但是事实上貉主动袭击人类的情况,并不多见。

“貉袭人”的事件,大多数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类主动攻击了貉。比如说貉抢猫粮,而人类为了保护流浪猫或者是受到了惊吓,主动的驱赶貉,从而导致自己被貉抓伤或咬伤,毕竟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但是貉除了会吃猫粮或者狗粮之外,其实食谱很杂,因为貉的肠子比一般的犬科动物都要更长,所以他是犬科动物中比较少有的杂食性动物。蛙类,鸟类,小型啮齿类动物,水果,根茎,蘑菇或者人类的剩菜和庄稼,其实都在他们的食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貉这种动物,其实能在城市里活得很滋润,垃圾啥的也能吃。而且貉对住所也不太讲究,山洞,地洞石缝,树洞,垃圾桶都能睡。貉的战斗力其实谈不上多高,但是貉往往是一公一母一起行动,所以捕食效率不低。

更重要的是,貉会主动袭击流浪猫,流浪狗,甚至是宠物猫狗,这也就是导致人貉冲突的另一个密集点,很多宠物主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宠物,也会主动攻击貉,最终导致受伤。而且貉还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打了也就打了,杀肯定是杀不得的。

最后把貉打跑了,其实也只能骂两句。而且或许是为了壮胆,貉在城市中甚至突破了完全的一夫一妻的行动模式,而是成群结队的行动。在上海市的很多监控视频中,这些“貉大爷”往往会聚集成“团伙”,一起掏垃圾箱,吃宠物猫狗的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其主动袭击猫狗的行为,也会动物学家们所称的“生性胆小,不具备攻击性”大相径庭,在上海外围的一些小区中,人工养殖的白天鹅被咬死,流浪猫被驱逐,宠物狗惶惶不可终日……最近两三年的时间内,上海至少98个小区都遭到了“貉军占领”。

动物学家们认为,貉本身确实不具备太强的攻击性,只是在上海的貉攻击性比较高。因为上海的“本土动物”大多依附于人类存在,本身也不具备太强的攻击性,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唯一比较强悍的人类也因为法律原因不能把貉怎么样,其自然肆无忌惮。

而人类所养殖的大型犬,其实貉也不太敢攻击,貉攻击的对象大多数都是中小型犬,中型犬都是成群结队的才有胆子去欺负。貉在我国算是本土物种,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但是后来因为人类活动的原因,在野外已经很少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野外都很少见的貉,又为什么会广泛的出现于繁华的上海市呢?

从“貉”而来

事实上,并不存在貉“入侵”上海的这个概念,其实貉本身就是上海的原住民,只是因为上海市的种种变化,导致了貉这一种群的大量增长。上个世纪上海尚未大规模扩张城市规模之前,貉在上海市区内基本不存在,其实现在上海市的核心区也不存在貉出没。

那个年代的貉大多活跃于上海周边,而如今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上海外围活动。这是因为上海中心的城市化程度太高了,并不具备貉的生存环境。而上海外围的一些新小区,绿化程度相对较好,很多小区内有人工湖和景观湖,为貉的种群繁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貉是犬科动物中少有需要冬眠的物种,上海没有貉的天敌,所以冬眠不需要非得挖洞,空调外机又提供了足够的热量,正好就成为了理想的冬眠地点。垃圾箱和人工投喂的猫粮,以及泛滥成灾的流浪猫本身,也成为了其种群食物来源。

下水道更是理想的繁殖地,上海貉的幼崽成活率甚至高达竟然的100%!而上海貉的成年貉与幼年貉的比例甚至高达1:5,远高于正常的1:1或者2:3!这也意味着上海市的“貉口”正在呈现几何级的增长。

在其他城市,貉与人类“共存的难度很高”,一些城市居民因为不了解貉,会将貉的家庭与幼崽的藏身处用水泥封死,还有一些野生貉和幼崽因为误食杀虫剂与毒鼠药而死,更多的貉则是死于城市规划。但是在上海这种情况比较少,因为上海市对于杀虫剂等有毒物的管理较为严谨,所实话上海上班族也没啥胆子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重要的是,上海市2020年底的绿化率已经达到了40%,这对于本身就生活在上海市外围的貉种群而言,更是绝佳的发展机会。而为了吸引游客和保留上海特色风貌,当地甚至会有很多街道在秋天不扫落叶,这进一步的扩大了貉族群的活动范围,毕竟落叶下面也可以是貉的藏身处。

昼伏夜出的习性,更是完美的实现了同人类的“错峰”,这样其受到汽车冲撞的概率其实也被大大的降低了。但是由于城市环境的安全性,其实貉的夜行状态也被极大的改变了,在上海很多貉白天也会外出活动,甚至下午三四点就出来晒太阳。

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貉这种偏好于独居的动物,也在朝着社会化转变,这极大地提高了幼崽貉和成年体的成活率,有朝一日我们或许也会看到“貉王”的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上海的貉已经非常适应自己的城市生活了,而上海本身也为更多的野生动物创造了“包容性”,除了貉之外,松鼠,豹猫和黄鼬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中。然而,貉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实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类受到了它们的惊扰。

事实上仅2020年一年,上海市12315接到了关于貉的投诉电话就高达上千条,有人被貉抓伤,也有人仅仅只是受到了貉的惊吓。那么在未来,人类和貉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又能否实现共存呢?

与貉共存

我们现在认为,上海貉群的大量增长,其实是一种不自然的状态。其实倒也未必,因为野生动物大量返回城市生活的情况,在历史上其实是从未出现过的,我们人类没有任何的相关数据和相关理论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二十一世纪环保主义逐渐盛行,从欧洲到北美,从日本到中国,都大量的出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现象,例如在意大利和德国,野猪也有可能堂而皇之的进入城市。在北美,人们甚至能够在野餐桌上看到熊。

2020年7月,上海市开出了有史以来第一张“狩猎许可”,目的就是为了猎貉,但是这里的“狩猎”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狩猎。而是在安全的情况下捕捉貉,然后放归野外环境。但是想要使用这样的方式将全上海的貉都送走,其实本身也不现实。

另一方面,貉本身也没有做错什么,这里本身就是它们的家园。在生物学中,也存在着生态位的说法,貉在上海的自然环境中,无疑也是占据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只要这一物种占据着原本的生态位,那么单纯的捕杀其实没有什么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任何城市都无法完全消灭老鼠和蟑螂,沙滩上必然会出现螃蟹,天上一定有鸟,水里一定有鱼。除非我们把自己的生活环境完全破坏,让周围环境恶化到动物无法生存,但是这不就本末倒置了吗?

所以也可以说,只要我们的城市环保和城市绿化逐渐稳步推进,那么上海貉的这种情况也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不能一味的消极处理。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在城市和野外之间,创造缓冲区,尽量减少貉与市民的直接接触。

事实上,城市野生动物管理方案,永远都不存在所谓的“最优解”,只能不断的灵活调整。只要人类继续走环保路线,那么这个冲突始终都会存在,但是相比破坏人与动物共同赖以生存的家园,忍受一些“貉宝宝”们的“小任性”其实要轻松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貉本身对人类并不具威胁,它们真正威胁的其实是人类的宠物犬,所有的“貉袭人”事件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因为其他动物而产生的,且全部,无一例外,都是被动攻击。这说明,貉本身是存在与人类共存之基础的,问题只是在于应当如何平衡。

而这一点,或许在未来将会是上海市需要好好思考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