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容来说,其实不贵啦(图/小罗)
最近我开始读《主机战争》(Console Wars),它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世嘉和任天堂在北美游戏市场围绕着Genesis(Mega Drive)、SNES(SFC)等主机展开的明争暗斗。说起来,许多玩家应该对这本书不陌生,毕竟它出版于2014年,离现在有些年头了,2020年时还改编成了同名纪录片(导演正是作者本人),不过直到今年9月才正式推出中文译本。
中译本封面,拿掉腰封之后看起来还会更顺眼一些
这本书讲了个什么故事,我觉得可以不用详细介绍了。“主机战争”固然经典,可也被人讲过太多次了,只要是对主机游戏、游戏厂商稍微了解一点的朋友,就能大概回忆起事件的几个关键节点。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推荐它。原因有两点,一是它读起来有明显的爽快感;二是故事有种已知结果再去了解过程的“宿命感”。
内容方面,尽管这本书很厚,超过660页,但读起来毫无压力,甚至经常让我有种迫不及待想翻看下一页、下一章的冲动。可能是因为作者本人的职业是导演,所以知道怎样才能在剧情编排、起承转合的设计上吸引读者注意力,不少细节段落几乎就像是在看电影——同一时间、针对同一个事件,世嘉是怎么做的,任天堂又是怎么考虑的,索尼又是怎么应对的,然后“世界线交汇”,人们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了通往已知未来的剧目。
这应该是建立在庞大的素材数量和翔实的考证上——作者开篇即声明,本书素材来源于数百次采访,采纳了不同人的不同说法。他根据采访期间收集的信息以及相关文献中的事实,尽量判断哪些内容最符合书面记录,以此重现了书中情节。
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版的翻译也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能看得出译者有意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和从句,成语和“梗”的运用也流畅自然,既能恰当表意,又不会显得刻意卖弄。发现这一点时,我的心情几乎和“读了本好书”一样好——作为前出版从业者,我可见过太多内容相当不错、却被糟糕翻译毁掉的书了。
《主机战争》纪录片海报,像素风格的画面很有时代感
另一个让我觉得这本书相当不错的地方,就是“宿命感”:时间已经过去30年,里面发生的所有事件都已经尘埃落定,但不同的人对当年的回忆又不完全一样,这就留下了很大的创作空间——有的读者爱看任天堂如何取得胜利,也有的读者喜欢看世嘉怎样失败。
由于采用了前美国世嘉CEO汤姆·卡林斯克的视角,《主机战争》看起来就尤其像一个悲剧故事:主角有过高光时刻,很快走上巅峰,但危机也随之而来,身处其中的人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所有努力,却还是因为种种错误而功败垂成,尽管那些错误里既有偶然,也有人力难以改变的东西。不过在这里,作者对于节奏的把握还是非常娴熟的——虽然中途有许多激战、冲突和起伏,但开头和结尾都平淡得让人难以置信:卡林斯克与世嘉的故事起源于一片海滩,而在一切结束、离开世嘉后,他再次和家人前往海滩,继续6年前被中断的家庭度假。
同样,由于作者采访了许多人、利用采访素材写出了这本书,所以书里包含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甚至某个人说某句话时的表情、动作也都写得有模有样。对此,作者也承认“经过更改和重构”“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与微调”“有时还加入了想象”。不过,从个人感受来说,我觉得作者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克制的,大部分内容应该还保持在真实的范畴里,戏剧化的部分也可以理解——通俗读物就是要这样才好看呀,如果要追求100%的“真实”,估计只能去看那几家公司的财报……
说句题外话,对于这类大部分基于现实、但又有一定创作成分的“非虚构”文学,我的评判标准除了“真实”和“想象”之外,还有一个维度是“流畅”,它可以维系前两项要素,让它们不至于在某个方向上偏离太远:如果过于追求真实,读者的阅读体验很可能被切得稀碎;如果想象成分太多,作品就会变成恶俗的花边新闻。优秀的作者或许会在流畅地驾驭故事的基础上不断探究边界,而大部分好作品总能让我感受到平衡。
在我这里,《主机战争》就是一本阅读体验流畅、内容也比较平衡的书。当然,偏真实和偏虚构的方向也能出现好作品,前者我想举《最危险的书》的例子,后者我觉得最符合条件的是电影《社交网络》——它的原作就有点儿“一家之言”的意思,改编成电影之后就更有种让马克·扎克伯格本人都感到尴尬的气质,但就是好看呀!
好像有点儿扯远了。总的来说,我还是愿意推荐《主机战争》的,中译本不仅好读,印刷质量也不错(作为一本660多页的书,它竟然不太重,拿在手里看也不成问题)。如果你平时也保持着阅读习惯,读它甚至会感到一种酣畅淋漓的轻松——这个故事你知道开头,也知道结局,中间的部分是否精彩,读过就知道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