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城南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粟裕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的建议得到同意后,粟裕感到:"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采纳了关于第一兵团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的建议,陈毅同志又要暂时离开华野,我深感自己的担子沉重,觉得这次是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把仗打好,以战场上的胜利来回答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殷切期望。”(《粟裕战争回忆录》第542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接的这个“军令状”,“深感自己的担子沉重”,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军令状”呢?

这个“军令状”,完成的指标够高的。

1948年5月5日,城南庄会议刚结束,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给刘伯承、邓小平并华东局的电报,关于歼敌的指标问题明确提出:“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第459页)

当时国民党一个旅相当于整编前的一个师,大约8000人左右,十一二个旅大约10万人,“相当于粟裕当时指挥的部队总数”。显然,中央给予粟裕的作战任务是相当重的,完成的指标是相当高的。

这个“军令状”,完成的时限够短的。

从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到1948年5月的一年间,华野尽管也打了沙土集战役、平汉路战役等仗,但总体上并没有打成象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那样的大仗。因为敌人也改变了战术,在中原地区敌我双方暂时形成了一种平衡,形成了一种拉锯战。仗一时不好打是符合战争发展客观规律的。

而这次中央要求粟裕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完成歼敌任务是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旅。应该说,时间是够短的。可以说这么短的时间下达这么重的作战任务,并不多见。显然,中央和毛泽东希望加快战争进程,希望尽快打开中原战局,希望这个光荣任务由粟裕来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军令状”,完成的难度够大的。

电报中有一句话是足以表明完成这个任务难度的:歼敌的十一二旅中,不是一般的部队,不是一般的杂牌军,而是明确提出包括歼灭五军在内的部队。要知道,五军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的嫡系之嫡系,战斗力是很强的。该军军长邱清泉更是国民党军中的一员悍将,打仗极为狡猾。消灭这样的一支部队,难度可想而知。

可以看出,中央和毛泽东希望继孟良崮战役后,再给蒋介石一个重击,歼灭国民党军另一大主力五军,借此彻底打开中原战局,借此把南线战事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军令状”中明确提出歼灭五军这一目标,看似简单的几个字,但对粟裕来讲,可以说是“字字千钧”。

这个“军令状”,完成的结果够好的。

战争有时是富有戏剧性的,会因一个偶然事件而改变进程。

粟裕承接的这个“军令状”,尽管完成任务的指标够高、时间够短、难度够大,但粟裕凭着他对中央和毛泽东高度负责的精神,凭着他对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的不懈探索,凭着他高超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圆满地完成了“军令状”赋予他的任务。

受领“军令状”一个多月后,粟裕发起了豫东战役,经过两个阶段二十天的大战,共歼敌9万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仅用了一个多月,仅用了一仗,就完成了“军令状”任务。不仅如此,豫东战役还创造了解放战争史上一个战役歼敌9万余人的空前战绩,“更重要的是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并且推动全国战局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发展”(《粟裕传》第一版,第694页)。

尽管完成的任务之中没有歼灭掉五军,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战局一旦打开,大仗一旦能打,士气一旦上来,对于粟裕来讲,歼灭谁都是不在话下的。这一点,从毛泽东在战役结束以后几天的电报指示中也可体现出来:“粟兵团应在现地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不歼灭五军、十八军不走)。(《毛泽东年谱》下卷,第321页)。

无疑,毛泽东起草的这封电报,给粟裕很好地完成“军令状”任务加了一个生动的注解。不仅如此,这一次不仅包括五军,还把南线国民党军另外一大主力十八军也给粟裕加上了。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年谱》《粟裕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