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深山挖草人,Gillhamsfishingresorts,中国经济鱼类志,假饵换真鱼。
广东男子钓到6斤巨型“趴地虎”
时间得回溯到2023年2月7日了,我最近才看到这个视频,但感觉很值得说道说道。
当时IP地址为广东韶关的博主@深山挖草人发布了一则视频,配文是:“超大号沙塘鳢,斑鳜瞬间就不香了。“这个配文刚看文字是把视频内容讲述得是蛮清楚的,但当你看了视频,这句话就变得槽点满满了。
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里是一个大水盆,盆中有一条体型巨大的”趴地虎“,博主将手掌放在其背部,可以对比出这条鱼的夸张体型。我们知道”趴地虎“其实就是沙塘鳢的俗称,这种鱼还有沙乌鳢、土才鱼、土憨巴、土狗公等俗称,本身是一种小型鱼类,能有巴掌那么大就顶天了,但这条所谓的”趴地虎“据博主所说,重达6斤!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级别。
随后博主抓起旁边的”斑鳜“对着镜头展示,这条”斑鳜“活力四射,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挣脱博主。它的体型也不算小,如果旁边的”趴地虎“确实有6斤,那这条”斑鳜“就有起码2斤吧。
有网友对此非常震惊,感叹道没想到”趴地虎“也能长得这么大?
但更多的网友马上就对博主的说法进行了纠正,因为他所谓的”趴地虎“实际上并非本土物种,而是笋壳鱼,一种原产于东南亚的鱼类,在上个世纪才被引入我国。因为笋壳鱼对我国水域生态没啥威胁,因此没怎么宣传过它是外来物种这个信息点,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事实。
甚至博主所说的”斑鳜“也鉴定错误了。
全都认错了
笋壳鱼的学名是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其广泛地原产于湄公河和湄南河流域的淡水和咸水中,以及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河流和其他水体。
但它的分布地却不包括我国,其是在1987年首次被引入广东省的,隔年就又从泰国引进一批亲鱼进行人工繁育,并取得了成功。1999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又从越南引进了一批,进行了新的育种和优化实验。
这些信息来源于中国经济鱼类志第270-271页的记录,因此是很具有可信度的。
有些上了年纪的网友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因为他们表示早在所谓的引进年份之前,他们就在河中见过笋壳鱼了,因此引进的说法不可信。但实际上大概率是有误会了,当时这些网友看到的应该就是”趴地虎“,这两种鱼类非常相似,都是塘鳢科的物种,直到今天都很多人会错认。
”趴地虎“就是我国的老土著了,甚至是特有的鱼类,学名是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us)。笋壳鱼和”趴地虎“最大差别就是:土布鱼比笋壳鱼小很多,个头能差个10-30厘米以上。
博主说的这条笋壳鱼是否有6斤不好说,但著名网红@阿胖山确实曾以265的价格买了一条5斤重的笋壳鱼,这证明了这种鱼的最大体型确实是离谱。而”趴地虎“的常见个体重量在30~50克之间,当然也有较大的个体存在。有资料指出,其最大个体可以达到175克,也就是3两半,体型的差异就是它们最明显的差别。
笋壳鱼和”趴地虎“在外形上的差异主要通过体色和斑纹分辨。笋壳鱼的体色较深,呈黑褐色,体侧有黑色的斑点;而”趴地虎“的体色偏向金黄,体表带有不规则的大块黑色斑纹,各鳍都有淡黄色与黑色相间的条纹。
虽是外来物种而且还进入我国自然水域,但笋壳鱼对我国自然生态却没有造成多大的威胁。因为笋壳鱼相对来说比较”娇气“,它们不耐低温,水温下降到12℃以下后,它们就很难生存了;另外其繁殖能力很一般,无法快速扩大种群;它们还是底栖鱼类,河流污染后沉积的污染物都是聚集在底部的,导致它们经常受到影响;而且它们非常好吃,人类很乐意捕捉它们。
接下来就是说斑鳜了。
博主所谓的”斑鳜“实际上是白鳜,这两种鳜鱼看似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您看下面这张图。
在自然环境中,斑鳜和白鳜的体色差异可能不会像图片中这么大,体色很深的白鳜鱼也是存在的。但它们的体态,斑纹和鱼鳍差异就很大了。斑鳜体侧的斑点更多且密集,而白鳜的斑纹很大条并且不会那么集中;斑鳜背部的隆起幅度不比白鳜的高;斑鳜的鱼鳍是红褐色的,而白鳜则是淡黄色的,两种鱼的鱼鳍都有斑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