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怀胎14月生下王阳明,然而,直到5岁他还不会说话,一度被人怀疑是白痴,云游高僧一句话点醒了祖父,把名字一改,竟然立刻说话了!然而,最传奇的故事,还在龙场里!

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官宦世家,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状元,他从小便聪明,不但在科举上有天赋,还擅长骑射、神仙和下棋等,早早就立下学好兵法报效国家的志向。

但王阳明的出生本身就带着传奇色彩,他的母亲怀胎14个月才生下他,在他出生前,他的奶奶做了一个神奇的梦。

梦中,一位身着大袖长袍的仙人从云端上出现,那仙人手中抱着一个可爱的婴儿,而后竟将婴儿放入了奶奶的怀中。

第二天,王阳明果然出生了,祖母把这个梦告诉了祖父,于是祖父给他起名为“王云”,并将他居住的地方更名为“瑞云楼”,寓意“祥瑞”的意思。

本以为王阳明是个“神童”,却不想,直到5岁他还不会说话,别家的孩子都是1岁会说话,所以他一度被人怀疑是白痴,这让家人忧心忡忡,四处探寻良方。

直到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云游的高僧,他见到王阳明后,凝视许久,才缓缓说道:“这个孩子不是普通人,但其名有障,需改名方能言。”

大家面面相觑,只有祖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高僧走后,他思索良久,根据《论语》中的“知及之,人不能守之”将“王云”改为“王守仁”。

神奇的是,这名字一改,王守仁竟然真的开口说话了,不但如此,从此之后,他似乎是打开了智慧的闸门,不仅言语表达顺畅自如,还表现得远超同龄人的聪慧与睿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岁时,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然而之后的会试却多次落榜,28 岁时,王阳明在礼部会试中因成绩出色,赐二甲进士第七人,授刑部主事,不久后任兵部主事。

王阳明本以为自己的人生会这样一帆风顺下去的,没想到,他的仕途充满了荆棘。1506年,这一年对于王阳明来说是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太监刘瑾专权,朝政腐败。王阳明出于正义和良知,上疏弹劾刘瑾,被他记恨在心,刘瑾对他施以“廷杖”之刑。

“廷杖”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王阳明被打得皮开肉绽,几乎丢了性命。但刘瑾并未就此罢休,他又将王阳明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龙场是哪里呢?龙场地处贵州西北的万山丛棘之中,环境恶劣,到处是茂密得让人害怕的丛林,各种蛊毒瘴疠,牛鬼蛇神都有,人在这里居住,分分钟都要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而且,王阳明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也大相径庭,交流起来困难重重。

他初到龙场时,连个像样的住所都没有,只能暂住在山洞里。山洞中阴暗潮湿,夜晚常常有各种不知名的小动物出没,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但王阳明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倒,他白天与当地百姓一起劳作,学习他们的耕种方式,努力融入他们的生活。虽然语言不通,但他用真诚的笑容和善良的举动,慢慢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上,当整个龙场都陷入寂静时,王阳明便独自在山洞中,借着微弱的烛光研读《易经》,这次的经历让他颇有感触,他反复思考着自己的过往,那些在朝堂上的经历,所学的知识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

他思索着宇宙万物的道理,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在无数个这样孤独而又充满思考的夜晚后,终于,在一个看似平常却又意义非凡的夜里,王阳明的思想迎来了一次伟大的飞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突然领悟到了格物致知的真谛,这就是震撼历史的“龙场悟道”,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并非偶然,而是偶然中的必然。

那一刻,他意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真理并非远在天边,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过去向外在事物寻求真理的方法是错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伟大的思想突破,不仅是王阳明个人思想发展的里程碑,更是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来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核心便是“知行合一”,他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将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或者头脑里,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去检验和深化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一进步思想对于当时那个思想僵化的时代来说,打破了程朱理学长期以来的束缚,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和自我成长的行为准则。

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仿佛重生一样,他的人生也迎来重大改变,他平叛治世有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成为明朝三大文臣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图解》,才知为何后期的王阳明思想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当你去读“知行合一”时,真的会被他的这个思想和智慧吸引住。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王阳明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他的思想,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