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自律,就是每天按时吃饭睡觉,重感冒到极其难受的地步还坚持去健身房跑步,自律就是自我折磨,自律就是要把自己变成机器人……
这绝对是对自律的误解。我们不是苦行僧,不是要修仙练道。请问,你所谓的那些自律有让你变得更好,让你的生活越过越好了吗?
请记住:所有的自律归根到底,应该都是为了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生活。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律?
一、自律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学会控制。
在这个层次的自律是有意识的控制。根据自己的思考和需要,去有意识地抵抗那些让我们沉溺其中的本能欲望。比如,无节制的饮食,熬夜刷抖音,晚睡晚起,等等。
这个层次的自律,本质上是一种对抗,需要个人极强的意志力和大量的精力。
第二个层次:形成节奏。
这个层次的自律真正要做到的就是7个字: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事情上自律,在什么事情上选择适当放松。因为真正自律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在每件事上都严控自己的。
在这个层次的自律,“认准”才是关键。“认准”意味着对自己、对目标都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在这个基础上,做好发力方向的选择、时间精力的分配……最后形成的东西可以称其为节奏。
所谓节奏,就像看足球、篮球比赛的时候所看到的:什么时候该进攻,什么时候该防守,哪里要全场紧逼,哪里要适当放开。如果节奏乱了,比赛也就“崩”了。或者,就像长跑时保持什么步幅、步频,如何呼吸……配合好了,跑一万米都能坚持下来;配合不好,跑几百米,步伐、呼吸一乱,身体就受不了了。
所以,这个层次的自律就是你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有张有弛,有收有放。
第三个层次:自我主宰。
首先们要知道,自律的核心必须顺应人性,而非打造无情感的机器。过分苛求自律,非但不能引领至理想生活,反而可能给我们招致困扰。实际上,那些生活极度规律、对每件事都严格控制的人,与那些浪费时间、生活失去平衡的人,在深层次上并无二致。
真正的自律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不是时时刻刻、事事件件给自己设限,把自己变得跟个机器人一样。自律的本质不是让人痛苦,而是让人延迟满足。
因此,认识到了这个层次的自律,就不会去纠结在小事小节里的自律了,比如:我今天坚持×××了吗?我今天做到×××了吗?这都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了。你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个长期的阶段里,直接去对标一个“理想态”。这个“理想态”里包含了我们对理想生活的期望,以及我们达到这种理想生活时自己的状态。
当我们建立了一个“理想态”,并且内心真正渴望达到这样的“理想态”时,就相当于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承诺:自律吧,未来我们会收获更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真的觉得很痛苦。
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真正的自由都是从一点一滴的自律中换来的。当我们修炼到可以随心所欲的时候,反而不需要再去事事控制了。就像传说中,达·芬奇练基本功的时候每天画鸡蛋。当他已经能画出蒙娜丽莎的时候,请问,他还需要每天去画鸡蛋吗?
二、教你三大“法宝”建立真正的自律
惯性、动机、形成系统是建立真正自律的三大法宝:
1、第一个“法宝”:惯性。
在一些传统的观点中,自律最难的一点,就是要去改变固有的习惯。所以,很多人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告诉自己怎样才能改变暴饮暴食的习惯,改变贪吃嗜睡的习惯等等。
但是,既然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为什么非要去选择对抗而不是合作呢?要知道,纯靠意志力支撑自律,真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其实更应该把自律变成一种习惯。依靠习惯的力量而不是意志的力量去推动自己保持自律。建立一个新的自律习惯,然后用新的习惯去覆盖旧的习惯。
比如:就拿最难的戒烟来说,很多人并不是说戒就戒,而是会用嗑瓜子、吃棒棒糖等新的习惯去代替过去的习惯,在强化新习惯的同时,慢慢淡化旧习惯的影响。
再比如,很多人有睡觉前看手机的习惯。如果用自律的方式,强迫自己每天睡觉前一定不能看手机,真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如果重新建立睡觉前看几十页纸质书、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习惯,就会慢慢替代看手机的习惯。
还有一条很重要——我们不需要在每件事上都养成“好习惯”。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在能影响和带动其他事情的行为上养成好的习惯。这样的习惯,我们称之为核心习惯。相对这种习惯,比如走楼梯先迈左脚,挤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之类的习惯就真的没那么重要了,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