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融媒体中心
华安财险投资频繁踩雷,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长期在亏损边缘徘徊,合规管理问题频出,年内多次收到监管罚单,风险综合评级持续“不合格”。此外,实控人李光荣近期套现约8亿元,意欲何为?
单季净亏1032万
根据2024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截至三季度末,华安财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14.34亿元,同比下滑14.9%;净利润0.72亿元,与同期净亏4.69亿元相比,尽管扭亏为盈,但仅是微薄盈利。其中,三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5.62亿元,净利润-1032万元。
图源:华安财险官网
显而易见,华安财险今年的表现较为疲软。从长期来看,公司的经营经历了跌宕起伏。拉长五年的时间维度,2018年-2022年,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3.76亿元、145.78亿元、150.65亿元、158.16亿元、166.67亿;同时,实现净利润-2.32亿元、1.59亿元、0.13亿元、0.96亿元、1.75亿元。
突变发生在2023年。去年,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74.74亿元,同比增长4.84%,但净利润却出现断崖式下滑,亏损11.66亿元,与同期相比,大跳水764.99%。这是自过去15年来,华安财险经历的最大幅度的亏损。
基于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公司对此解释称,主要受到市场环境变化和行业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在承保业务中,综合成本率较高,增加了运营压力;而在投资领域,资产配置策略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的波动,导致投资回报率不及预期。此外,华安财险还面临着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
今年第三季度,华安财险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降至91.26%和132.93%,低于行业平均标准。同时,今年内,公司风险综合评级已连续两期被评为C级,反映出较高的经营风险。
华安财险的综合成本率居高不下。2024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华安财险的综合成本率为100.52%。作为评估财险公司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综合成本率越高,表明公司的盈利空间越小;一旦超过100%,就意味着保费收入不足以覆盖成本,导致承保亏损。具体来看,华安财险综合费用率33.83%,综合赔付率66.69%。今年三季度,华安财险累计赔付了2667.77万元,主要原因是火灾、龙卷风灾害以及诉讼保全错误等突发事件。
此外,在九月底权益市场回暖之际,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仍跌破1%。具体而言,三季度,华安财险实现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0.3%、1.19%。
合规“顽疾”待解
2024年11月2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披露了一则行政处罚公告。针对华安财险宁波分公司的多项违规行为开出了54万元的罚单。公告指出,该分公司存在“业务数据不真实、虚构中介业务、未按规定使用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图源:宁波监管局
此外,三位时任高管因对上述违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具体而言,业务发展部经理周彭松被警告并罚款6万元;计划财务管理部副经理尹松和总经理助理兼非车险业务部门负责人徐苏宁分别被警告并罚款2万元。
然而,这早已是华安财险的“顽疾”。今年以来,总部及其分支机构被监管开出多张罚单,且涉及金额较大。2024年5月30日,华安财险齐齐哈尔中心支公司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齐齐哈尔监管分局处以26万元罚款。处罚原因是该公司向投保人提供了合同外的利益,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关规定。
四月份,三张罚单扑面而来。具体来看,赣州中心支公司在2024年4月下旬收到了来自赣州监管分局的一纸罚单,金额为35万元。该公司被查出存在未如实记载保险业务的情况,这一行为违反了相关法规。
而在一周前的4月16日,张家界中心支公司也未能幸免,张家界监管分局对其开出了25万元的罚款通知。此番处罚缘于该公司涉及虚报绩效工资、虚构中介业务以套取费用,以及在员工管理方面存在疏漏等问题。
更早之前,即4月初,济南中心支公司同样受到了山东监管局的关注,并因此被处以30万元的罚款。该公司的违规行为主要体现在编制不实的财务和业务资料上。
套现8亿
10月9日,精达股份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特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特华投资”)计划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乔晓辉出售持有的1.7亿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8.06%,每股转让价格为4.72元,总价共计8.0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特华投资的实际控制人李光荣同时也是华安财险的掌舵人。
此次转让后,特华投资对精达股份的持股比例将从11.87%降至3.81%,而乔晓辉则成为新的第二大股东,持有8.06%的股份。原第二大股东华安财险持股比例保持不变,仍为9.27%,但因此次转让被动升至第一大股东。这一举动看似是“左手倒右手”的操作,但实际上却暴露了华安财险内部的资金紧张和管理层的无奈选择。
外界普遍猜测,李光荣此举是为了缓解华安财险的现金流压力。公司在保险业务收入增长的同时,净利润却大幅下滑,合规问题频出,年内多次收到监管罚单,风险综合评级持续“不合格”。在这种情况下,8亿元的现金注入无疑为公司提供了一线生机。
然而,也有声音认为,李光荣的套现行为可能不仅仅是“断臂自救”,而是为了个人或关联企业的其他投资活动筹集资金。毕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华安财险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李光荣作为实际控制人,显然需要为自己的利益做出权衡。
面对内外交困,华安财险的“断臂自救”虽能暂时止血,但8亿元的资金远不足以解决其核心问题——成本失控和风险管理的严重缺失。若不从根本上进行彻底改革,华安财险恐难逃困境,这次自救不过是延缓不可避免的结果。真正的转机需要刮骨疗毒的决心,而非表面的努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