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仁宗时期,有位著名的官员,贪官见到他全都被吓得瑟瑟发抖,不敢直视,这个人便是包拯。

包拯包希仁,外号包青天,他的大名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铁面无私、办案公正的包拯还是一位大清官。包拯在当官时,一般能领到多少俸禄?他的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下至孝之人

包拯,字希仁,是宋朝有名的好官,得到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

在民间传说和民间戏曲里,包拯已经被神化,白日里能断阳间惨案,黑夜里还能查阴间冤情。有关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那么包拯究是一位怎样的官员呢?真像故事里的那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从合肥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了进士。

朝廷原本想让他出任江西省的一个知县,但是包拯担心家里年迈的父母,请求朝廷给他换个离家近一点的地方任职。

这宋朝朝廷也太人性化了吧,居然还能提出这种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廷吏部的官员听到包拯的要求后,真的将他从江西调回了安徽本省任职,于是包拯便准备去安徽和县上任。

虽然和县距离包拯的家路程并不远,但是包拯的父母却不愿意让孩子离开自己。尽管朝廷已经尽量满足了包拯的要求,但是包拯还是没有去上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八岁的包拯拒绝了朝廷的任命,选择留在家里照顾父母,这一行为并没有被朝廷治罪,还得到了邻居们的赞扬。

事实上,宋朝进士们拒绝上任并不是一件稀罕事,很多官员都有过拒不就职的经历。官员们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去自己不喜欢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其实也和宋朝文官、武官地位极度不平衡有关,但是这里就不谈了。

包拯在家里照顾父母数年后,他的父母相继离了。包拯在他们的坟墓边上搭了一个小棚子,在这里为他们守孝三年。这三年间,包拯从未离开过坟墓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包拯打破了这句话。当时尽管父母都卧病在床,包拯依然十分孝顺,从来没有产生一丝消极情绪。

在守孝期结束之后,包拯依然不愿意离去,他总是到父母坟前徘徊,有时甚至跪在坟前流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中的老人们很担心包拯,他们知道这个后生有本事,但是如果他总是走不出这件事,这一身的本领也无处施展啊。

于是村子里的前辈们和包家的宗亲都来劝阻包拯,希望包拯能放下此事,考虑一下自己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贪官终结者

在包拯三十八岁这年,他终于接受了朝廷的官职,担任了安徽天水县的知。,由于包拯的政绩突出,很快便被升任了端州的知府。

这个端州知府可是一个肥差,因为端州砚在全国都有名气,还是皇上钦点的御用砚台。端州每年都要给皇宫里进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贡的这些砚台,就相当于是一项由知府掌控的税收,只要说这些砚台是进贡给皇上的,哪家厂子敢要钱?

往年的端州知府,都会偷偷多收很多砚台,除了送进宫里给皇上用的那些,剩下的就全都成了端州知府的私人财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之前的端州知府们也不会将这些砚台放在家里,又不指望它下崽。

那这些砚台都去了哪里呢?当然是被京城里的大官们拿下了。端州知府肯定要拿这些砚台孝敬京城里那些权贵们。

虽然端州这地方有油水,但是这砚台毕竟不是银子,而且知府不好直接拿出去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端州知府们往往待的时间不长,很快就被人“提拔”走了。但是包拯来到端州之后,却出现了从未出现过的景象,该进贡多少砚台,他就收多少砚台。

当百姓们带着“孝敬”包拯的砚台来找他时,他是一方砚台也没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在端州知府任上,一待就是三年,这三年间,端州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念他的好,包拯私下里也从来没有收过一份钱财。

往年京城里的那些权贵,家里从来不缺端州砚,但是这几年没有进贡,他们居然没有砚台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权贵们怀疑是现任的端州知府私吞了砚台,于是他们便派人来找包拯“兴师问罪”时,包拯依然不卑不亢,完全不理他们。

这些人闯进包拯的书房,试图找到证据,却没有找到任何蛛丝马迹。甚至连包拯自己的砚台,也不是名贵的端州砚,这令京城来的人十分震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这事被御史中丞王拱辰知道了,这位状元郎十分钦佩包拯,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在朝中十多年,从来没有见过不用端州砚的端州知府。”

通过王拱辰的举荐,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多次给宋仁宗上疏,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因此得到了宋仁宗的关注。

宋仁宗算是宋朝最好的皇帝了,他十分欣赏包拯,曾经多次提拔他,而且对包拯的进言十分重视。

担任御史的包拯经常会弹劾别人,宋仁宗也从不怀疑包拯的决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算包拯弹劾的是宋仁宗贵妃的家人,宋仁宗也言听计从。当时宋仁宗十分喜爱后宫里的张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温成皇后。

张贵妃的大伯利用权势为自己谋得了一份美差,但是此事被包拯知道后,包拯立刻上疏,请求取消此人的官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包拯发现担任三司使的张方平购买非法货物,于是他便向宋仁宗上疏弹劾了此人。

但是很可惜,接替了张方平的宋祁也是个贪官,于是包拯又继续弹劾。宋仁宗对朝廷风气感到愤怒,直接让包拯担任了三司使这个官职,让他进行监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如此受器重,有人就眼红了,于是就公开指责包拯:“包拯为了自己得到这个职位,连续弹劾了前面两位官员,这种事难道不过分吗?”

说这话的人也挺有名,正是欧阳修。包拯为了不被人误会,闭门不出以躲避宋仁宗的任命。但是宋仁宗硬是要让包拯担任此职位,包拯只好听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在朝中的行为无疑引起了很多人的敌意,他们不满包拯的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堵了他们的晋升之路。

只要是被包拯抓到的人,无论花多少钱,都无法免去罪责,一定会被包拯告到皇上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时间,朝廷里那些买官卖官的权贵也不敢再放肆了,来找他们买官的人感到十分奇怪,于是就问那些权贵:“为什么不能让他升职呢?我有的是钱。”

这些权贵回答道:“天下只有两个人不能用钱来买通,一个是阎罗王,另一个是包希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者自清,清官自穷

在我国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宋朝无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王朝。宋朝虽然一直被其他民族欺负,但却出奇的繁荣,而且还是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繁荣。

宋朝的朝廷也与别的朝代不同,官员们的俸禄足够多,甚至连贪官都变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官员们不再执着于敛钱,而是执着于升迁,因为钱怎么都够用,但是权力这个东西更重要。

包拯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他的俸禄是每年一万八千贯,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足够他在京城里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将这一万八千贯换成银子,就是一万八千两。当时买一斤米才十一文钱,而一贯是一千文钱,一贯钱就能买接近一百斤大米了!

包拯这个开封府尹只是一个二品官,光一个二品官就能有这么多俸禄,那一品官的俸禄该有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包拯有这么多俸禄,那为什么他还是很清贫呢?人们对此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包拯这钱他用不了这么多,于是他就将这些钱分给了穷人们。

虽然宋朝很有钱,但是百姓们可不像朝廷一样这么有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在哪个朝代,总会有吃不起饭的百姓。包拯在开封府见过那么多苦难,他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因此,包拯总是会向一些贫困地区捐钱,将自己俸禄中的一大半都捐出去,只需要留下日常生活开销就可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这事放在别人身上,那可能还值得怀疑,但是如果此事发生在包拯身上,那还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包拯就是这样的人。

而第二种说法就是,包拯这一万八千贯钱,其实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的俸禄,还包括了开封府所有人的俸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这一万八千贯全部分给开封府衙门里的职工,每个人的工资也就差不多了。虽然分到包拯手里的俸禄肯定不会少,但是不至于像一万八千贯这么离谱。

而且包拯对自己身边的这些衙役肯定不会差,肯定要多给他们一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按照现在的银价来算,一两银子大概要四千八百元,那包拯这一万八千贯钱,大概就是八千六百四十万元,这可真是不少。

包拯能在这么多钱的包围下保持清醒的头脑,还能将这些钱发出去,实在是非常人所能及。怪不得包拯能名传千古,除了包拯,试问谁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