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徐国栋,1962年生于江苏宿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80年12月应征入伍,我和战友陈明远是形影不离的好搭档,一起参与支援地方建设。
因为我俩都有股子钻研劲,他擅长工程测量,我对施工技术特别在行,常常加班研究图纸,久而久之在连队里成了技术尖子。
1982年,我和陈明远一起被评为工程尖子标兵,还在师里做过经验交流。
1985年转业时,因为工程技术突出,我被分配到市建筑公司任技术员。
那时候每月工资只有78块,但能分到一间筒子楼的单身宿舍,日子过得也算安稳。陈明远因为是党员,又担任过班长,被分配到了省建设厅基建处。
日子就这样平淡地过着,直到1992年的那个春天。那时我已经从技术员升为工程师,每月工资涨到了165元。
4月的一天,陈明远突然出现在我家门口,手里提着两瓶茅台,西装革履,皮鞋锃亮。
"老徐,这些年发达了吧?"他笑着说,"我看你还住在这老房子里。"
确实,我家还是那间不到40平米的筒子楼,妻子在纺织厂上班,儿子刚上初中,日子虽不富裕但也算过得去。
酒过三巡,陈明远道出实情。
原来去年他就辞去了建设厅的公职,和几个香港商人合伙开了装修公司,专门做写字楼和高档住宅的精装修,生意做得不错。
"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都说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陈明远循循善诱,"来我公司吧,给你技术总监的位置,月薪600元起步,年底还有分红。"
这个条件确实诱人。妻子也说:"现在单位里有能耐的都往外跑,你干工程这么多年,有真本事,该闯就闯闯。"
1992年5月,我正式入职了明远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刚开始一切顺利,不仅按时发工资,年中还发了2000元的奖金。
但三个月后,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投标时暗箱操作、材料以次充好、财务账目混乱,还经常让我去和检查部门的人吃饭唱歌...
有天晚上,陈明远喝多了,拉着我说:"老徐,当年在部队,你是全连公认的技术能手。现在工程界都知道你徐国栋做事认真负责,讲究良心。
有你坐镇,客户才放心把大项目给我们啊!"
听到这话,我心里一沉。原来他看重的是我在业界的声誉,是要用我的名声来给公司背书。
我开始暗中记录违规操作的细节。九月底,一个价值380万的写字楼项目完工。
验收时,我发现主体墙面用的是劣质防火材料,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明远,这事我不能装作没看见。"我把检测报告摔在他办公桌上。
"老徐,做生意哪有不变通的?材料差点怎么了?关键时候疏通一下就行。"他满不在乎地说。
"当年在部队,我们修战备工事,你自己说过,差一分厘米都不行,容不得半点马虎。现在你怎么......"
"那能一样吗!"他打断我的话,"现在是市场经济,讲究的是效益。你也是公司股东,拿着分红,何必这么认真?"
我把实验室的检测报告和这半年来记录的问题证据复印了一份,连同辞职信一起放在了他桌上:"明远,我们是一起扛过枪的战友,我不想把事情闹大。你自己看着办吧。"
没想到他反而威胁我:"你敢走?信不信我让你在这行里待不下去?"
我冷笑一声:"你随意。大不了我回农村种地。只是这些材料,要是到了该去的地方,你觉得自己能扛得住吗?"
第二天,陈明远亲自来找我,态度软了下来:"老徐,是我不对。你放心走,我保证以后规规矩矩做生意。"
1993年初,我和几个老工程师合伙成立了一家小型装修队。我们坚持诚信经营,质量至上。虽然规模不大,但在业界口碑极好。到了1995年,我们的小队已经发展成了正规公司。
1998年的一天,我在一份建筑行业杂志上看到陈明远的采访。他的公司已经转型做建材生产,还拿到了省级质量奖。
文章最后他说:"经营企业,诚信是最重要的资本。这个道理,是一位老战友教会我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