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铁流两万五千里,追寻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如果要提到在我军的历史上,那一段岁月最能锻炼出坚韧的意志,那么,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一定是最多被人所提到的。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央痛定思痛,决定调转方向,实行大规模的战略性转移。
于是,轰轰烈烈的长征,正式开始了。
在那段漫长而又艰难的路途中,红军战士们不但要忍受雪山的寒冷、江河的凶险、山林的蛇虫鼠蚁等一系列恶劣的环境,还要面临着国民党部队和军阀势力的围追堵截。
重重的阻碍,使得一路上危机四伏,几乎每天都有战士牺牲在这场革命道路的中途。
不过,比起以上所说的这些艰险,真正能够压垮革命意志的,还是饥饿所带来的生理极限方面的痛苦。
由于蒋介石实施了“粮食封锁”的政策,在一路上,战士们都很难找到可以让整个部队果腹的食物。
很多时候,战士们都只能靠着吃树皮、挖野草、煮皮带来给自己充饥。
在那个时候,哪怕是一颗山中的野果,都像是天宫之上的蟠桃一样,令人垂涎欲滴。
然而,在1935年,红军刚从草地中迈出之后,立刻就有人送来了40万斤的粮食和2000斤盐,一下子解决了整个部队的吃饭问题。
这也让红军重新焕发出了“生机”,迈向了最终的胜利。
那么,此人究竟是谁?为何他可以凑得这么多的食物?他帮助红军的目的又到底是什么呢?
与反动派的斗争
在中央成立初期,由于孙中山先生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会议上所确立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治纲领,所以国共两党也迎来了第一次的合作时期。
在那个时候,不管是与军阀之间的斗争,还是在政治革命活动当中,在进步人士和国民党左派的共同努力之下,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然而,在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翼势力迅速上台,逐渐开始在明里暗里对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进行打压。
1926年,当“中山舰事件”发生以后,双方的矛盾也来到了一个顶点,随时都有可能会面临爆发。
果不其然,短短的一年之后,蒋介石在上海联合大批右翼势力以及军阀势力和黑帮分子,发动了震惊中外的“4.12事变”,大肆追捕、杀害共产党员,使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彻底走向了失败。
这也直接导致了当时仍在进行的北伐战争和“大革命”走向了失败。
眼看满怀诚意与对方进行合作,却遭到了这样的结果,这也让中央清楚地认识到,必须组建一支具有强悍战斗力的武装力量,来抗击国民党的反动势力。
要由我们自己来引导革命的路途。
于是,在1927年8月1日,周总理、朱德总司令等人,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同时也揭开了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从那以后,随着诸多革命人士在全国各地发展革命事业,我军的武装力量也越来越大,逐渐可以在冲破国民党军队封锁的同时,对一些军阀势力所驻守的县镇发动反攻,成功解放了多个县城,并成功创建了中央苏区。
眼看红军队伍越来越壮大,这可让蒋介石气坏了。
他不但派遣了大批部队,前来对中央苏区进行进攻,还亲自前往前线指挥部队,对红军发起“围剿”。
想要彻底将我军消灭。
不过,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早在反动派的部队前来进行“围剿”的时候,中央就已经选准了他们的进攻路线和想要达成的目的。
所以,在进行了几次的战略转移以及奋起反击之后,一举打破了蒋介石连续的四次“围剿”计划。
眼看接连几次的作战都以失败告终,这让蒋介石勃然大怒。
在1933年9月,蒋介石采取了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对江西、福建一带的中央红军发起了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行动。
在短时间内,国民党调集了50万人,前来对红军实施包围,之后又逐渐在战斗中将这一数字增加到了100万。
除了人数众多以外,国民党部队还配备了机枪、大炮等重火力,甚至还有100多架飞机来对中央苏区发动空袭。
如此规模实在是令人震惊。
而那个时候,盘踞在东北的日本,趁着国民党分兵南下,大举进攻华北地区,再次侵吞了大片的中国国土。
然而,面对着国家受到的威胁,蒋介石却依然不管不顾,执意要将红军彻底消灭。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由于双方的实力差距过于悬殊,再加上当时的中央领导人
博古(秦邦宪)
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
李德
所执行的错误的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
眼看再不做出改变,这一次很有可能就“凶多吉少”,中央立刻在遵义举行了会议,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并决定执行毛主席等人所提出的长征,实行战略转移,以此来保护红军的有生力量。
穷途困境迎来转机
在长征开始以后,中央面临着三条路线的选择。
第一个,是集中兵力,直面与前来进行包围的国民党部队进行较量,从而杀出重围。
第二个,则是一路向西,然后北上前往青海地区,利用广阔的无人区来摆脱敌人的追击。
而第三个路线,则是从北边的腊子口,过雪山草地,然后转战到陕北地区。
在经过一番缜密的思索以后,中央认为,前两条路能够成功的几率都十分之小。
在经过几个月的交手之后,中央红军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伤亡情况。
这个时候如果去贸然冲击重兵把守的国民党防线,很有可能反而会落入到敌人的包围圈当中,从而被“一网打尽”。
而青海地区方圆千里了无人烟,想要凭借手中仅存的一点粮食度过去,那几乎没有任何可能。
况且,在戈壁滩上,还时不时伴随着猛烈的沙尘暴和极端天气,这将比国民党部队还要凶猛,想要跨过去是难如登天。
所以,中央决定,跨过腊子口一路北上,转战陕北。
不过,虽然第三条路的成功概率比前两条大上了许多,可也并非是万无一失的。
在其中,仍然伴随着难以想象的艰险。
由于腊子口的地形十分特殊,两边是巍峨的悬崖峭壁,而中间则是一条狭长的崎岖小路。
如果国民党在这里设置伏兵的话,将会给红军带来巨大的麻烦。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意外,毛主席一声令下:
“要在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
接到命令之后,战士们开始对腊子口周围的敌人驻军发动猛烈的进攻。
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将附近的敌人肃清,那么后续所伴随的危险将是难以想象的。
一时之间,红军爆发出了超高的士气,很快就消灭了敌人的20多个据点,将腊子口前段完全清除干净。
这也让红军顺利通过了这个关隘。
而接下来所面临的,就是茫茫的草地。
放眼望去,这片草地一望无际,难以找到尽头。
虽然蓝天白云青青草的画面十分美丽,可是在秀美的景色之下,却危机四伏。
因为这片草地并非寻常的野草,其中遍布着暗流涌动的沼泽地带,一不留神,就很有可能会连人带物资一起陷入进去。
为了让战士们掉入沼泽的风险降到最小,中央将部队整编为两人一排的队列前进,由此,一条像巨龙一般的行军队列就此产生了。
在将队列转换以后,果然将战士们的伤亡降到了最低,很少出现有人掉入沼泽的情况了。
不过,狭长的行军队列也意味着行军速度的变缓,这也让物资的消耗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由于蒋介石在“围剿”红军的同时,也下令进行“食物封锁”,为了不让老百姓给红军提供食物,竟然要求当地的军阀势力强行掳走粮食。
这也使得红军在将自身携带的物资吃完之后,很快就陷入了粮食危机。
不过,这个时候,一个转机的到来,让红军战士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来自藏族“土司”的帮助
当红军刚刚抵达腊子口的时候,负责驻守在附近的,是藏族的“卓尼土司”
杨积庆
蒋介石本来命令他率领两万藏兵对红军进行阻击。
可是,杨吉庆本人有着深厚的民族大义,在他看来,大家同样都是中国人,如今国家遭受外敌的侵略,他们却还要在这里自相残杀,实在是很不明智。
于是,他不但没有派兵对红军发起进攻,反而还偷偷给红军送来了40万斤的粮食以及2000斤的盐,这让红军战士们每人都可以分得2、3斤的粮食,极大得补充了体力,成功让大家度过了此次的粮食危机。
除了给红军提供粮食以外,杨积庆还在私下里,偷偷派了医疗人员前来帮助红军在战斗中受伤的战士们进行治疗。
由于藏族有着独特的医治手法和草药秘方,这让那些被毒虫叮咬以及被子弹所穿透的伤口很快就得到了愈合。
也正是在杨积庆的帮助下,红军成功通过了腊子口和后面的那片草地,并且战胜了前来“围剿”的鲁大昌一部,从敌人的包围圈中突围了出去。
1936年,当红四方面军再次沿着中央红军的道路突围腊子口的时候,同样也是受到了杨积庆以及藏族人民的协助,成功完成了北上任务。
两次支援红军的义举,让杨积庆与红军之间产生了十分深厚的友谊,也让中央牢记住了这番恩情。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杨积庆的儿子也就是最后一代卓尼土司
杨复兴
。也在1956年正式入党,被中央任命为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甘南军分区副司令员。
使其能够秉承父亲的意志,为新中国的发展以及甘南藏族地区的人民做出贡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