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坛生变之际,有政坛势力“围攻”默克尔,试图逼她承认购买俄气是“错误”。对此,默克尔回应斩钉截铁,强调购买俄气是双赢,释放了怎样的信号?与此同时,多家德国企业开始前往中国,他们为何作出这项决定?
事实上,默克尔主导的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是她和施罗德两任德国总理构建的经济模式中的一部分,即买入低廉的俄罗斯能源发展制造业,并将中东欧纳入德国的工业体系,生产的工业制品出口给中国等新兴市场。这套经济模式,至少给德国带来了16年的经济繁荣。同时,庞大的经济体量,也让德国在欧盟内部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超越法国成为欧盟真正的领导者。
然而,作为德国现行经济模式的构建者,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因为改革中面临的巨大阻力,最终黯然下台。而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施罗德因为拒绝谴责俄罗斯总统普京,居然被剥夺了议会特权,还要被所在的社民党开除。直到2023年4月,德国一个政党仲裁委员会才认定,施罗德没有违反任何政党规则,不应该将他开除。
现在,70岁的默克尔在卸任后,也面临类似施罗德的“清算”。很明显,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政坛,“反对俄罗斯”已经成为绝对政治正确。只要与俄罗斯有联系,就会被贴上“亲俄”的标签,遭到一系列打压。哪怕施罗德、默克尔这些为了德国人民未来着想的政治家,也躲不过。
而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现在的德国乃至西方政坛,能从务实角度出发的政治家越来越少,充斥着大量奉行所谓“意识形态策略”的政客。这些人根本不管德国的国家利益,也不会推行正确的经济建设和外交策略。然而,所谓的“意识形态策略”,本身就是美国为了深度控制盟友,强化自身“霸权”弄出来的理念。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的欧洲政客,只会为美国的利益服务,无视本国的利益。
德国政客们的操作,给本国发展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承认,今年德国经济至少下滑0.2%。而在2023年,德国经济已经出现了-0.3%的负增长情况。这意味着,德国经济已经连续两年衰退。而在严峻的经济局面下,德国企业也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离开。在今年上半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比去年全年还多8亿欧元,来到了73亿欧元。在12月11日,全球最大汽车芯片制造商之一、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的英飞凌,决定前往中国发展,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中国的代工厂。
对德国目前的处境,默克尔曾指出,需要用合作取代对立,用对话来替代摩擦。她还一针见血表示,欧盟的利益跟美国不是完全一样的。但从德国政客们还在“围攻”默克尔的情况看,他们显然不会听劝,这个国家对美国就是没有“底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