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理学家乌伦贝克说:“如果她继续研究下去,诺贝尔奖一定是她的。”乌伦贝克口中的她,名叫王承书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女性,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为国家三次转行,但我觉得她不是居里夫人的复制版,而是有着自己独特魅力的女科学家——王承书

王承书从小就是个成绩优异的孩子,深受老师的喜欢,18岁被保送燕京大学,是物理系唯一的女生,1934年,王承书以第1名的成绩毕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年后,王承书前往密西根大学进修,导师是国际物理学家乌伦贝克,留学期间,王承书凭借“WCU方程”和证明“索南多项式”,在美国学术界崭露头角,她的导师乌伦贝克说:

“如果继续研究下去,诺贝尔奖一定是王承书的。”

然而,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王承书和丈夫果断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着年幼的孩子,冲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

当时,国家正处于艰难的建设时期,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王承书在钱三强的安排下,接受研究热核聚变技术的任务,这是一种清洁能源,对核武器的研制有关键作用。

王承书忍不住问钱三强,为何会选中自己来做这件大事,研制核武器的基本上都是男科学家,自己却是女科学家,对此,钱三强说:

“你所做的一切,国家都能看到,你的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出众,具备科研人员的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这件事交给你,国家很放心。”

仅用2年,王承书就完成了受控热核聚变和等离子研究,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进入关键期,然而却缺乏核心的燃料高浓铀,没有高浓铀,原子弹能否成功爆炸都是个未知数,原来是苏联专家在研究,结果中苏关系恶化,这个燃料成了问题。

于是,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让她转行去研究高浓铀这个燃料,但这个项目要保密,并且要离开北京,离开多久的时间也不定。

于是,王承书在国家的安排下,隐姓埋名,只给丈夫和孩子留下一份书信,便秘密前往偏远的科研基地,开始艰苦的科研工作。

而这一去就是30年,在这期间,王承书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丈夫和孩子,她只能通过书信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王承书不能说自己所做的工作,但是丈夫能猜到她是替国家做贡献去了。

所以,孩子一开始对身为母亲的王承书有怨言,但在丈夫的开解下,也慢慢理解了她的工作。

沉浸在研究中的王承书,去时是个年轻的小姑娘,回来时,已满头白发,当时的她才50岁呀,看到这样的母亲,孩子们抱着她痛哭,光是看着她憔悴的面容,就能知道她吃了很多苦。

事实上,王承书的工作的确很辛苦,她做的核物理的研究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那时候时间紧迫,为了尽快取得科研成果,她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那个年代的科研条件非常有限,王承书和她的同事们只能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工作,他们没有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只能依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来进行实验,还要面临着物资短缺,技术难题等困难和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王承书的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考验,虽然她满头白发,面容疲惫,但她的眼睛里却有光。

1994年,王承书在去世前留下遗嘱:把自己一生积攒的10万元钱和3万元国库券捐给“希望工程”,其余的存款全部交党费。

而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深知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金钱,她是一名科学家,希望通过捐赠自己的积蓄,为国家的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王承书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奋斗,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短几十年里,我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离不开像王承书这样的“国之脊梁”的辛勤付出。

在《国之脊梁》这本书里用了“隐于时代的女先生”这样一个词来形容王承书,王承书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为国家科学事业拼搏的一生。她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投身于艰苦的核事业,在茫茫戈壁中默默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王承书,《国之脊梁》这本书中还有无数个像她一样的国之脊梁,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奉献,为中国的崛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为了国家的事业,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才靠实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硬气。

他们这种舍身忘我的深明大义,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缅怀。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是我们民族的榜样,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