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今年是美国学者加菲尔德提出“科学引文索引(SCI)”理念六十周年。在他创办的公司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推动下,SCI及其各种衍生品已经成为今日文献计量学的世界主流工具和商业化产品。需要注意到,SCI同时催生出一些科研学术乱象,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反思,防止学术评价和科学活动在SCI及其“指标商品”的催化下变异。鉴于此,支持并发展自主的科技评价体系及其相关技术和支撑知识系统,已经刻不容缓。

所谓SCI,指的是通过文章的被引用次数对期刊和学者进行“量化”分析。最著名的SCI产品就是ISI的“影响因子”,它反映了在一份杂志所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信息。最初,从无到有,这些信息对期刊和学者是有益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很少出现由期刊的影响因子评论其论文质量,或者以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评价其作者水平的现象。然而,那之后,当SCI被国内一些高校采用并成为学术期刊甚至学者水平的主要指标后,先是一些学术投机行为滋生,后是SCI被另一些国家热捧,许多SCI指标公司相继出现,一些出版或学术团体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指标产品”,加上大学排名机构、科技猎头公司,还有近来形形色色的“论文工厂”“排名作坊”“论文中介”“论文保录”等“服务”公司,使论文发表的国际生态陷入商业“垄断”的危境,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大量没什么价值的“学术假文”和“水文”。对我们而言,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用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经费把论文放进了别人的数据库,再用更多的经费把论文从别人的数据库里拿出来。

笔者有着近30年的科技期刊工作经验,一个切身感受是:如果不发展自主的科技论文评价体系,我们面临的将不只是经济问题,更会是后续的科技发展,特别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智能科技的发展会面临“无米之炊”的危险境地。原因很简单,在知识自动化的人工智能时代,科技论文将是科技发展的“粮食”,它们会“喂养”各种各样针对具体问题的人工智能业务大模型。可以说,这些模型的构建、演化、提高、治理和应用,离不开无数的科技论文。毫无疑问,今天的学术期刊会是生产和收获各种各样“AI粮食”的“农田”。我们必须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重新审视科技论文、科技期刊、人类科技共同体及其科技生态。

近期围绕SCI发生的一起事件,值得我们警惕。著名的开源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期刊《eLife》采取“不拒稿”的创新出版方式后,某学术“指标商品”公司日前宣布将取消其影响因子。“不拒稿”,即所有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eLife》都不会作出接收或拒稿的决定,而是直接发布在其网站上。一个期刊这样的行为不符合一家私企的商品要求,后者自然有其评论权力,但凭借自身在科技评价体系中的实质性“垄断”地位,加以变相打压的处理方式,令我们意识到科技评价体系衍生的巨大经济利益和很可能相伴而来的商业化学术投机腐败。

我们更应进一步思考:如果继续在他国“指标商品”这样的科技“农田”里生产我们自己的科技“粮食”,那么我们的科技安全如何得到保障?显然,我国应该发展自己的科技评价体系,引导自己的学术期刊和学者,让自己的“粮食”种在自己的科技“农田”里,在保障自身科技安全的基础上,继续造福全人类的科技发展。

事实上,一些西方出版商和学术“指标商品”企业也分享到了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红利,然而,它们并没有将其利润部分合理地用于其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服务的改善,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发展。许多一线的普通西方学者反映,由于学术“指标产品”的引导,他们几乎陷于难以写论文、难以办学刊的程度。这显然不是一种健康的学术生态。

希望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科技评价体系,让SCI成为SCE++:Slow(慢、静下心来),Casual(漫、去除功利),Enjoying(愉悦、享受)、Elegant(格调、口味)、Easy(轻松、简洁)……让我们SCE++般地从事科研,维护人类的尊严,推动人类的福祉。(作者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