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药渡仿制
12月12日,不仅仅是买买买的日子,对医药人来说,是十批十一轮国采开标的日子。而本批国采,整体规模堪称“小剂量”,而参与的企业心态已经很平和了。
规范投标这么多年,医药行业鱼龙混杂,出于各种目的看待国采,形形色色,什么样的观点都有:集采要颠覆市场了!集采报价前夜心脏受不了,救护车可能马上要进场了!就像前不久国谈一样,什么“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诸此等等。就像持“本批集采要颠覆市场”的观点,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本批十轮国采累计采购规模才区区85亿元,仅高于4+7及扩围的61亿(但别忘了,4+7可是试点,规则柔和),本批采购量基数84.9亿,平均单价约为1块钱。如果把中选价格在最高有效申报价上至少拦腰斩断,最终的首年采购金额基本上不到30亿元。根据药渡数据统计,本批国采公立医院市场销售规模仅有531亿元,而国采总量带量部分仅为总量(531亿)的16%,用业内专家的分析来说,中选后需要增长4倍以上才能获得非中选市场份额。基于此,这么点的小剂量,怎么“颠覆”市场?!
对于参加国采的品种,要么就是的确临床价值高,要不就是有降幅的空间,甚至大降后还有空间,但是本批国采,不少品种从限价角度空间已经被锁死,但出于竞争厂家太多的考虑,仍然需要相当大的降幅才能中选。再加上,多家中选的企业,每家才区区几个省市场的分配份额,基本上单纯的想要通过最低价策略获得销量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很小,企业最大的想法就是通过中选获取带量资格,仅此而已。毕竟,各省已经对国采非中选品种的价格扎紧了篱笆(受到挂网价、准入价、入市价、医保支付限价、红线价、备案价、各地梯度降价等限价结果限制),与其被动的等着调整价格,不如试一把,争取中选。当然,对于原有市场份额比较大的,保份额的初心是没问题的,但受降幅、排名、竞争的多重影响,市场缩减是肯定的。对于原有市场不上不下处于半空中的,往往是比较难受,多降了得不偿失。少降了市场再度萎缩。
参加国采,要清楚几个方面,一是对原研品种认识是否充分?二是对市场分析是否到位?三是竞争环境是否真正了解了?最后是原料等多重因素的考虑。正因本批国采量太小,已经激不起太多浪花,再加上经历过九批国采的洗礼,企业的心态普遍平和。对企业来说,参与国谈也好,参与国采也好,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想清楚什么“做”,怎么“做”,要想清楚自己的品种在市场准入中的位置,用什么打法,从联合用药的角度来看,是否能够为同领域的品种组合进行有效的助力与推广。而从疾病领域的角度去评估品种,品种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覆盖多少一线临床,有多少患者能够持续使用该药,能节省多少医院开发的时间,能吸引多少患者。是要在优势领域做专做强还是循序渐进式的分散突破?!
总体来看,这是最有意思的一批国采,头4尾2只有一轮游。这是采购量比较小一批国采,86个亿,企业中的其实就是一个资格,无关量什么事。
这是真正接近矿泉水价格的国采,采购规模除于采购基数,没降价前的一块钱,不知道降价后还能不能买到半瓶水。
这是控制B证乱象的一批国采,对于手持批文的皮包投机分子,再没有机会可言。要不就扎扎实实去做实体,要不就趁早去转型。
这是最平静的一批国采,没有了以往各企业、代理商的喧嚣、吵闹!
同样这是“最”安全的一批国采,虽然投标前仍然有一些企业问东问西,但信息时代,除非你只和自己说,否则一切只言片语都会保留。
无论如何,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国采,中了就是换一个集采资格而已,别想得太多,又想要高价中又想要大份额,又想要明年增长50%又想要把竞品干掉,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前几轮国采还可以,这批想都没想。先想想,中选后,这个价格要卖多少瓶多少支才能抵消来回上海的差旅费、住宿费。既要又要的心态最后可能什么都要不了。
热门跟贴